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经济周刊·广交会

从广交会开始,浙江土畜——

走出开放新天地

  编者按:老企业、老展商、老记者、老交易团长……广交会这个历史的窗口,曾留下过许多浙江人的脚步。时过境迁,让我们共同追忆那些与广交会有关的岁月……

从广交会开始,浙江土畜——

走出开放新天地

本报记者 陈佳莹

  “到现在,在广交会上积累的客户仍占到我们总客户比例的70%以上。”120届广交会三期现场,在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精致的食品品牌展位上,公司董事长张斌,副总经理任国奎、仲洪生,三个“老广交”围坐在一起,为记者讲述了浙江土畜与广交会的渊源。

  浙江土畜成立于1975年,然而作为一家国有大型外贸企业,成立初期,和许多省级外贸公司一样,浙江土畜也没有自营出口权。“那时候,公司员工到广交会多是来观摩学习的,广交会上能看到不少浙江的产品,不过都是以总公司的品牌和渠道出口的。”仲洪生告诉记者,那时,只有国家级的中央外贸进出口公司才有出口权,每年,中央公司根据出口计划,将出口所需的商品收购计划下达给省级外贸分公司,再由省级公司层层下达给市县级外贸分公司和工厂。

  对企业而言广交会为什么如此重要?“你知道80年代我们手写信件谈生意的经历吗?有时候一封信一个月才收到,很有可能早已错过了船期。”仲洪生感慨地说,那样的通信和交通条件下,广交会几乎是一年中和客户面对面交流的唯一机会,能不重要吗?能否有机会到广交会上吆喝一番,几乎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1981年,省级公司拥有了自营出口权,1988年后,国家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外贸企业全面实行自负盈亏。“对我们而言,这意味着由过去的以出口创汇为目的,以量为目标,转变到了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扩大出口,以质取胜。”仲洪生告诉记者,从那时候起,外贸企业开始有了提质增效的意识。

  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县市级外贸公司、私营企业也逐次获得了自主经营权,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广交会不断扩大场馆、增加展位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过去只要有机会挤进广交会,就能拿单子赚钱的日子也逐渐远去,这也让浙江土畜意识到,必须从研发、品牌、渠道等多层面提升产品层次。

  “随着通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客户从一年下一次单,变为一年两次三次,到现在,每个星期都要下订单,产品跟不上,很快就会被淘汰。”

  如今的浙江土畜早已不是最初进入广交会时的样子。“广交会上的展位越来越多,可你会发现产品大多相似,竞争中利润逐年降低,这也是我们选择做品牌,提升供应链的原因。”张斌告诉记者,如今的浙江土畜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研发经费占到销售收入的10%左右,蜂蜜等优势产品出口量更达全国第一。拿下展位上的一罐蜂蜜,任国奎指着上头的商标告诉记者,公司每个品类的产品几乎都有自主品牌,在许多国家的超市里能直接买到这些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再只有过去那些披着“洋皮”的中国制造。

  浙江土畜在广交会上变化,也折射出几十年来企业的发展之路。看展位数,从最初的几个变为如今的每届逾70个;看产品,从零星的土特产,到纺织服装、农畜产品、轻工、食品等20个门类、200多个细分产品;看市场,从靠着总公司拉客户拓市场,到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生意,年进出口额达5.75亿美元;看品牌,从没有自主品牌意识,到如今的94个品牌,6个浙江省出口名牌……“过去企业想尽办法在广交会上占一扇向外看的窗子,而如今,我们主动大步‘走出去’,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在缅甸设立了办事处,开发加工基地,服务国内出口,为下一步推进海外基地打下基础。”张斌说。

  浙江土畜的变化是浙江企业成长的缩影,在广交会上学会了走路,可如何走得更远更好,却是每一家企业自己的修为。


浙江日报 经济周刊·广交会 00019 走出开放新天地 2016-11-09 浙江日报2016-11-0900005;2056927 2 2016年11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