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宜居是美丽的归宿

  宜居是美丽的归宿,美丽乡村建设要把人居环境整治得更好,要把垃圾分类回收等环境综合整治与“五水共治”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区域上、管护上联动推进,全面消除脏乱差现象。

宜居是美丽的归宿

肖 纯

  垃圾围村曾是一些地方见怪不怪的“风景”,也是各地着力破解的难题。令人自豪的是,浙江一直从各个层面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回收。浙江在农村垃圾治理方面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少农村甚至比城市还整洁漂亮。

  在浦江,农村垃圾分类同“清三河”“四边三化”“美丽庭院”创建等工作联合推进,取得良好效果;在桐庐,将垃圾分类后加工处理成肥料,进驻全省110多家超市,率先走出一条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化之路,实现了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对垃圾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的龙游“贺田模式”更是名动全国。

  “五水共治”深入推进,环境治理的标杆也随之拉高。污水问题在河里,根子却在岸上,垃圾的源头在村里。于是金华对症下药,探索出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操作、垃圾不落地、源头治理垃圾河的“金华模式”。

  “金华模式”为浙江农村垃圾治理提供了参考。之所以选择农村作为突破口,是因为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减量,既可以就地堆肥还田,还可以节约大量转运费,综合效益比城市更明显。此外,相对于城市,农村是“熟人社会”,垃圾分类的责任更清晰,监督更到位。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户的管理服务更直接、更密切、更有效,能够为推行垃圾分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垃圾治理需要因地制宜。推广时首先要考虑简单易懂,才能被村民理解接受。金华农户将垃圾分为“可烂”和“不可烂”,村保洁员从“会烂”和“不会烂”两大类中分出“能卖”和“不能卖”的垃圾。这样一方面减少了需要填埋的垃圾总量,另一方面可以纠正农户分类中的错误。金华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在村里设置“红黑榜”和“笑脸墙”,通过考核机制,激发村民自主性。

  近日印发的《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要从“一处美”向“一片美”“全域美”转型。这要求农村垃圾治理从一开始就要把目标定为打造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本。只有整乡整镇成功了,才有说服力,才有条件在县级行政区推广。“金华模式”就没有简单地做表面文章,做一个点、做一个“盆景”,而是打造了一道风景、一道各地都可学照做的风景。

  农村实施垃圾治理,将有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带动观光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快速发展。提升“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含金量。坐拥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决不能让垃圾“拖后腿”。只要不断提高城乡垃圾治理水平,就能为“两美”浙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4 宜居是美丽的归宿 2016-11-08 浙江日报2016-11-0800008;浙江日报2016-11-0800009 2 2016年11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