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生态

海水稻,增添拓展海洋空间的信心

  浸润着人类智慧的科技突破,总会给我们带来一次次惊喜。11月3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研究专家袁隆平正攻坚“海水稻”。作为国内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主任和首席科学家,他表示,计划在3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

  笔者注意到,早在10月12日,袁隆平已与青岛市李沧区政府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青岛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执行方案。不过,“海水稻”非青岛独有,我省的象山、广东的湛江都在尝试。尽管离大面积推广尚有距离,但青岛邀请重量级专家加盟研发,启动项目资金1亿元,可见其决心之大、信心之强。青岛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在实现海水稻大规模推广种植攻关方面正努力先声夺人、率先引领。

  多年前,谁来养活中国人曾成为热议话题,如今,随着我国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逐渐变小,但13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在我国,随着各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同时,淡水水稻经过不断科技攻关,单产提升空间逐步缩小;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然而,进口粮食每年也在增加,去年我国粮食进口超过1.2亿吨。

  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会发现我国内陆有2亿亩盐碱地具备种植水稻潜力,试种、推广成功后,按照每亩产量200公斤至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左右,多养活约2亿人。而我国沿海地区还有约2亿亩浅海滩涂,所以发展海水稻种植,建设海洋农场,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也进一步增强我们拓展海洋发展空间的信心。

  近些年来,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及其空间的局限、环境的恶化,人类把目光投向海洋。21世纪成为海洋世纪,推动海洋高科技发展,建立国家海洋权益新秩序,提升全民整体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促使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浙江陆域面积不大,且呈“七山二水一分田”状态,属于陆地资源小省,但却是一个海洋大省,海岸线和海岛岸线达6696公里,居全国第一;近岸海域内,陆地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海岛2878个,也是全国第一;浙江拥有滩涂围垦面积超过250万亩,宁波、舟山、温州等地,近年来在探索海水水稻、海水蔬菜种植,且已取得一定成效。以象山为例,与浙江大学合作,引进13个海水稻品种,当年全部成活,亩产稻谷最高近500公斤,平均250公斤。该数据已与青岛提出的第一阶段亩产目标几乎持平。

  都说海洋是个“聚宝盆”,确实,我国现有2万多种海洋生物,1500种以上的海洋鱼类,决定了海洋本身就是人类食物的来源地,但对于海洋的认识、了解,人类尚有许多未知领域。直到20世纪中叶,人类对海洋才建立全新的概念,但这只像一幅仅具雏形的巨幅油画,上头绘着艺术家华丽构想的基本架构,仍有大片空白区留待他挥洒画笔。从海水灌溉到潮能应用,从海涂改良到海底勘探,广阔博大、深邃神秘的海洋,星罗棋布、美丽富饶的岛屿,呼唤着、期待着我们积极地合理开发、保护利用。


浙江日报 生态 00007 海水稻,增添拓展海洋空间的信心 2016-11-07 2050916 2 2016年11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