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艺文志

意笔宿墨 山明水秀

  初秋十月,叠翠流金。走进吴山明位于凤凰山间的画室,都会被这幅三联画勾成的《文学巨擘》所震撼。像一阵清风掠过画面——浑圆的大石头上,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那么深情地望着远方,诗意、浪漫、放达……

  开拓

  中国历史人物画新天地

  文学如河,串起人类精神记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组织实施,省美协承办的“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作品之一——著名画家吴山明与中国美院教授李桐、浙江画院一级画师吴扬共同创作的《文学巨擘》于近期创作完成,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4位文学巨匠,向人们呈现一幅上世纪浙江文学的灿烂星空。

  浙江是众多文坛巨匠的故乡,浙江作家是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如今歆享他们的庇荫,无疑是幸福的事。

  “其实,他们是同时代的浙江名人,鲁迅年龄大一些,另外3人差不多。”吴山明说,他们开始构思这张画时,在反复查看4位作家的文献资料后,勾勒了一张4人肖像,安排他们散散地站在一起。

  但是,如何把这4人“散散地”站在一张画里呢?“我们一起商量,一起构思,一起研究,常常不知不觉就到天亮。”最后4人达成一致:天然当中融入自然状态。

  其实,现实生活当中,这4人又不可能碰到一起。“于是,先画了张在房间内景的构图,但考虑到真实的历史细节,觉得也不是很合理,最后决定把他们置身于大自然,让4人随意地坐在大石头上。”吴山明是想用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却又让画面体现出一种与传统很不一样的审美状态。

  “所以,把这4位安排在一个面画,也是很有讲究的。”你看,画面上鲁迅与茅盾,相对来讲是一个类型,鲁迅先生是文学先驱,茅盾是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领导人物,而郁达夫跟鲁迅、徐志摩也有接触,虽然在资料上没有很多记载。但是,这4人确确实实代表了那个时代浙江文化人及学者,所以我们把茅盾和鲁迅画在一块,再将郁达夫和徐志摩各自分开,组成了一组三联画。

  也正是这种错落,让吴山明笔下的人物涌现出一份质朴,一种凝重,虽淡墨飘飘,却颇似黄宾虹先生的山水,凝结着天地悠悠的深切关怀。尤其是关键部位:头、手、肩、关节画得非常自如,轻松。在画面处理上,背景中的石头、植物,也都充分展示了文学精神——无边无际的原野之上,文学巨擘身后茁壮的野草和剑麻,透着无以言说的锐气与锋芒。

  读过郁式文本的人都知道,浪漫情怀与诗性特质,弥漫在郁达夫作品之中。构图中把郁达夫放在大海边,就是期望作品与郁达夫的文学精神有一种呼应。吴山明以前创作过一张郁达夫的肖像,表现他伫立海边,背景是海边岩石,有棱有角。所以,这张画还是把这种意境继续保持在集烈士、民族英雄与文学大家于一身的郁达夫身上。

  在画面的色调处理上,本来考虑画成设色的,后来想,还是保持水墨的本色更适合人物的状态,因此最后用纯水墨的方式表现,特别是吴山明最常用的宿墨来完成。

  眼前这幅《文学巨擘》画作,自有文人身上散发出的烟云机趣。那墨块如月影移壁,亦苍亦润。霏微迷漫,空洞沉冥,覆水如纩,横山如练,一派烟波氤氲之象。那宿墨天然沉郁,力克华美秾丽之过。用笔呈现镂金刻石的深度,却丝毫不滞;敷染如若古锦旧壁,光晖愈见朴质。自来墨色淡而显浓厚难,而山明先生的宿墨叠笔中,却见山水风神,浓纤得中,愈浅淡,愈见绚烂,愈显浓厚。

  创作的过程比较辛苦,特别是人物刻画,虽然形象记在心里印到心间,鲁迅、茅盾、徐志摩、郁达夫4位文人也已经在画家们手里反复推敲画了无数遍。但是,吴山明还是不断否定画稿,不断完善,使角色尽可能靠近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这样才能够感动观者——那宿墨的墨韵常蕴一份光感,向阳舒笑,近风欹斜,含烟弄雨,顿开残落。正是这种残落,使得吴山明的绘画似古实新,方法似拙实巧。

  “肖像画当然首先是要像,然后要注意神态,能够在纸上呈现。每一稿画法都不一样,外行可能看不出来,但画面的差别内行人一看便知。”吴山明说,在不断取舍,反复调整间,才能更多地体现角色的精神特质。只有把握了人物的本质特征,才能够画出打动人的形象来,人物肖像画的苦恼在此,乐趣也在这里。

  传承

  小画家与大师不解墨缘

  宝石流霞,如一道流光溢彩的小溪直抵吴山明心田。

  童年的吴山明曾在宝石山下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奇遇。一天,还上小学的他跟随班集体在宝石山上搞队日活动,在山下遇见一位老者。老人蓄须,身着一件素净长衫,戴一顶老人帽,走走停停,写写画画,一派仙风道骨,玉树临风。孩子们很快围了上去,还推着吴山明嚷嚷:“老爷爷!这是我们的小画家。”老人慈祥地抬起头,亲切地瞥了吴山明一眼,露出了欣许笑容说:“好!画画好。”

  后来进了美院附中,吴山明才知道,这位老者就是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炉火纯青的大家,还如此日复一日地搜尽奇峰,令他惊叹。凭着这一偶遇的瞬间与不灭的记忆,吴山明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三易其稿,创作意笔人物画《造化为师》《黄宾虹像》,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许多年过去了,吴山明仍不忘这次美妙的邂逅,又画过5幅不同的宾虹先生肖像。先生之精神如一盏遥远的灯火,推动着、温暖着他徐徐走进艺术的殿堂。

  浦江,浙江有名的画乡。

  1941年,吴山明出生在浦江一个叫前吴村的小村子,从此便与笔墨结下不解之缘。“和我同宗同族的就有大画家吴茀之,而我祖父也曾当过浦江县的文官。”一片灵秀的山水,一群文人的后裔,于是难免就引出一些和书画有关的故事。

  童年的记忆犹如一条清亮的小溪,蜿蜒流淌,触动吴山明心底对艺术最初的向往。当然,那时候的吴山明完全没有意识到今后的路会走向何方,但童年的点点滴滴却成为他心里一幅最单纯而生动的画。

  吴山明记得,小时候他和吴茀之的侄孙吴战垒是最要好的伙伴,两人又都喜欢画画,闲置的晒谷场、村里的断墙残壁都成了他们天然的画板。“我们在那里画各种各样喜欢的图案,有亲眼所见的,有心中所想的,只要是喜欢的就毫不顾及地一气画上。”于是,吴山明的童年就在那个安静的小村子里,被画在了墙上,留在了地上。沉浸在其中,没有太多的目的,他们感受到只有获得的乐趣。此时,在吴山明的心中,仿佛有一颗正在萌发的种子,只要遇到了水和阳光就能抽芽猛长。

  新中国成立之前,吴山明随父亲来到杭州,成就了他绘画的一生。“当时我们就住在柳浪闻莺附近的红门局。”吴家住的房子是潘天寿转租的,而楼上就住着吴茀之一家。吴茀之当时在美院任教,经常出入他家的有潘天寿、诸乐三等人。当时几位大师接受了为美院收藏、鉴别古画的任务。他们常常在茶香墨韵中侃侃而谈,而年纪尚幼的吴山明则凑到一旁听。虽然不一定懂他们所谈论的内容,但在这难得的机遇中,吴山明的视野开阔了,大师们的言谈举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搬到杭州后,能让吴山明画画的地方没以前多了。于是,家门前那条长长的弄堂便成了他作画的地方。他常常剥下弄堂墙上的石灰,然后在地上一路画过来,从弄堂走过的人都能欣赏到他的“杰作”。

  一次,吴茀之从美院下班回来,看到一地的菩萨、奔马、鬼子的漫画头像,深觉有趣。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吴山明画的,便把他叫到跟前。吴茀之让他不要学别人画,而是凭自己的想法再画一张。吴山明不敢怠慢,趴在书房整整一天,把学校去郊外野营的场景细细画了下来。吴茀之看过之后直夸好,还说:“小孩子就是要画自己的东西才有意思。”

  1955年9月,迎着葛岭的流霞,担着箱子与画夹,吴山明与同学一起走经白堤,怀着喜悦心情步入美院附中校门。这个从小立志学画的少年终于真正走进了艺术殿堂,从这里直接升入后来的中国美院中国画系。

  给大学时代的吴山明带来初次声誉的,是他1963年下乡回校后创作的国画《飞雪迎春》。这是他毕业前认真创作的第一幅画,画面上一群农村干部正开完会,漫天飞雪,洁白的土地上,人们喜滋滋地行走。其中,两人呵口热气在相互点烟,火光给远处绽出嫩芽的桑树林和稻草堆,镀上了一种瑞雪丰年的暖意。

  很快,作品就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专家认为画面构图很有时代气息,人物相叠,体现了中国透视的特色,人、雪、景之层次感把握得很有趣味。接着,吴山明又与同学合作完成《茶农家史》,第二次入选《美术》并在全国艺术院校毕业作品展展出。

  吴山明早期下过很大功夫去钻研浙派人物画的写生技巧,但是即使在那片红、光亮,高、大、全的年代,他也未曾放弃过对人物心理语言的把握和对画面意境的诗意要求,这个追求深深地影响了他其后几十年的艺术生涯。

  创新

  浙派人物画新一代领军者

  浦江是画乡,也是吴山明根之所在。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份乡情越来越浓烈。2016年9月26日,山明美术院建院20周年暨吴山明教授师生中国画作品展在山明美术院开展。

  从《归渔图》《兰亭鉰鹅图》《东坡先生得荔图》到《帕米尔葡萄园》《天山果园》《青稞飘香》……人们观吴山明作画,是一条清晰的笔意追踪。一笔落下,既要成形,摄得人物之貌;又要聚墨,凝出墨色本身的气象。

  高手用笔无一定规,所谓胸有成竹,不是心中已有固定的图像,而是“胸怀渭川千亩,气压十万丈夫”,了然生活、熟悉人物的洞观和随机生发的觉察。这种笔墨生发的随机性,既要有动若脱兔的敏捷,又要含运笔起承转合的默契。如此写意,直若精神飞翔,形骸虚离,一颗心总在笔锋使转的核心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而当这一笔,重重地落在近期他与董文运及李桐共同完成的历史题材创作“大泽起义”时,人们同样津津乐道吴山明作画的墨韵之淳化:他的宿墨出神入化,肌理凝厚,渗化天然。

  “当我无数次回溯这段文化史,力求深入创造者们胸壑中去把抓那活泼泼的独特之性的时候,剖去诸多杂糅的枝蔓,最令感怀的是那双手,那双巧夺天工之手。”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感言,吴山明作画,始终并行两条线索。一条便是这墨韵之淳化。要实现这番宿墨墨趣,先要简笔提炼,这种简笔并不是一般的减法,而是能将人物作整体相看,并常凝成一组一团,相衬出一眸一息的顾盼流连,一举一掌的执着沧桑。而另一条则是笔意的追踪。人物画之难在于人物的佳好,总存一体的关系,其灵神毕现却又只在一瞬。

  绘画之事,外写物象,内蕴胸壑。中国绘画因此自成体系,精神上成就历史峰壑。浙派人物画的特点在于既坚守写生造型,又寻求笔墨突破;既要捕捉人物的生动,又要谋求笔墨灵动、传神表情的诗性;既要让绘画注万家忧乐、洗百姓心目,又矢志潜心地营造绘事的人性高度与独特风貌。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说,在吴山明的画作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勾勒、浓墨、淡墨、皴擦等形式塑造的造型,对水墨淋漓的,靠墨韵、笔墨来表达生动形象的造型相对较少,吴山明的画,把浙派人物画风格又推向一个极致。

  吴山明的探索,无疑来源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出生江南的吴山明多次深入藏区、深入北方,完成了大量写生。而香格里拉,则是他最爱“误入”的桃花源。在那里,他住帐篷,画饱经风霜的老阿妈,画铸铜般的牧牛汉子,画在晨曦中汲水煮茶的雪域少女……这么多年来,吴山明利用教学之余,登天山、赴藏区、走滇南、游海岛,领略了傣族、白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瑰丽多彩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艺术境界也由此得到升华。

  “多年之前,我沿金沙江中甸一带,流连忘返于这片美丽的土地,被那里的神奇与神秘深深吸引。当时正值春耕时节,孩子们牵牛,父辈们扶犁。肥沃的黑土地一片片翻起,姑娘们热情地捧出酥油茶和青稞酒,僧侣们在沿山而造的寺庙间进出……质朴祥和的生活气息令人陶醉。”每当背着满画夹的素材回首告别采风地时,吴山明都在想,下次还会再来。

  一次次亲近自然山水的创作,使吴山明将人物画置于一种烟波望境之中,笔墨徜徉,凝成山水般的苍润意象。人物绘画总囿于写人物形貌之难,难得笔墨自主。今日诸多人物绘画一方面克服古代人物画结构不明、造型不精之弊,另一方面却又沉迷于照相写实,常以墨色状模摄影的效果,深陷艺术遗神取貌之病。

  中国画的神采之妙在于陶冶胸中造化,吐露笔端生活。所谓笔墨以天地为师,拜山水为供养。而天地山水,虽极尽变化,却无非生机。得此生机,宇宙生活俱在手上,人物意态呼之欲出。

  今日艺坛,写意人物尤难。吴山明却独步写意,尽成得笔墨烟云之妙。那烟云中,他杖藜行歌,既是写照,又是众望。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文志 00018 意笔宿墨 山明水秀 2016-11-04 2029309 2 2016年11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