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美丽 全民受益
德清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陈 爽
全域美丽 全民受益
德清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陈 爽
德清,淳美如水。在这里,古老的吴文化和越文化和谐交融,俊朗挺拔的莫干山与宁静柔美的下渚湖相映成趣。宋代诗人杨万里乘舟经过,面对眼前的清丽景象,忍不住慨叹,“不是全无最佳处,何窗何户不清妍。”这片居于苏杭之间的土地上,处处流淌着美的细节,即使是情感丰沛的诗人,也一时难以辨明何处才称得上“最佳”。
无论经历怎样的时代变迁,勤劳智慧的德清人厮守着这片厚重的生态宝地,苦干实干,创造着独特的德清发展模式。
当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等浪潮冲击着广袤的中国乡村,当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乡村变局不期而至,德清人怀抱着“以人为本”的发展初心,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之间的平衡关系,美丽乡村的蝶变故事在这里接连上演,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科学性。
从乐和幸福的五四村到风情万种的燎原村,一个个活力四射的乡村有机体,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将“全域美丽、城乡一体、乡风文明、生活美好”的立体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实现“树叶变金叶”的华丽转身,到现阶段城市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德清乡村加速回流,一条“裂变-蝶变-复兴”的乡村发展线索清晰可见,乡村的生态、人文、产业等价值正在持续释放。
生态优先,美在前列
——环境与发展兼顾的典范
驱车行驶在五四村旁边的三莫线上,连排的农民别墅、成行的茂密果树、大片的鲜花基地交替映入眼帘,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在这个翠绿秀美的小村。每到周末,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在绿树花海中享受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休闲生活。
“家家户户生活污水得到治理,几乎看不到什么垃圾”“水干净了,环境更美更生态了”“有公共自行车,有免费wifi,比以前住着舒服多了”,进入村子,当笔者问及五四村的美体现在哪里时,几位村民争先恐后介绍道。
刚刚结束的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发布活动暨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现场会上,五四村迎来了它的第7项“国字号”殊荣——“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奖牌。多年的美丽乡村发展红利,让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蜕变为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有机结合、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协同并重的国家典型。
事实上,在德清的绿水青山之间,像五四村一样,如诗似画、生态秀美的村庄比比皆是。孩子们在美丽的荷花塘里游泳;妇女们直接用河水淘米洗菜;村里飘来悦耳的钢琴声和典雅的古筝声……这样传统的乡村生活画面在德清随处可见。兼具田园景致和现代化功能的不同村庄,立足各自的自然禀赋和人文底蕴,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美丽个性,“三九坞裸心·乡”“和美后坞”“十里长春”争奇斗艳,形成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共同塑造着德清山、水、田、村、城融为一体的田园式城乡形态。
美丽乡村的核心价值和财富是生态,“向生态要效益,让叶子变票子”,无论是五四村还是其他乡村,均是从美丽生态出发,以发展美丽经济为突破口,完成了华丽蜕变。在当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渐成风潮,不少地区在建设中遇到了同质化、发展模式单一、环保不力等瓶颈问题,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何恪守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平衡?是美丽乡村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德清站在区域发展全局高度,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推行“多规合一”,为保障乡村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增加了筹码。
“在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只有‘多规合一’,才能保证不走偏方向,实现资源科学利用。”洛舍镇东衡村一名村干部说,“县里‘多规合一’编制基本完成后,我们村一块两百亩的工业用地盘活了,成为钢琴产业的孵化基地。”
在德清,“多规合一”即:城乡建设用地必须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既避免了美丽乡村的无序发展,又使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保护和利用。
如果说“多规合一”是从顶层设计高度表现出对环境的尊崇,那么德清创造性探索出的“一把扫帚扫到底”“一根管子接到底”的环境治理模式,理顺了部门间的权责关系,为乡村生态增加了另一重“保护锁”。
每天早上8时前,筏头乡筏头村村民盛子琴就会将前一天留下的垃圾倒入离家门口仅15米的绿色垃圾桶里。8时,垃圾运送车将准时把垃圾“打包带走”,这是筏头村和德清所有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根管子接到底”形成了以县、镇(街道)、村、农户及第三方“五位一体”的长效运维管理模式,生活污水处理池一端连着村民的厨房、厕所,另一端连着屋外的污水处理池,所有污水纳入同一根管子连接,长期困扰乡村的污水问题得以有效破解。
品牌牵引,资源回流 ——逆城市化时代的心之回归
在汹涌澎湃的城市化浪潮中,曾几何时,优质资源要素潮水般涌入城市,使乡村难以避免地陷入发展之痛,空心村、空巢老人等现象层出不穷,乡村没落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城市繁华的另一面则是“城市病”带来的环境负面清单。从城市喧嚣中抽离出来,回归原生态,收获接地气、净化心灵的自然体验,成为当下都市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德清,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给乡村带来了完善的现代化便利,乡村服务功能不断强化,与城市相比,生态底子更加卓越的德清乡村,后发优势逐渐凸显。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例,告别了以“农家乐”“乡村游”“乡村度假”等为主的初级阶段,如何使人们的身与心和德清产生更多交集?成为现阶段德清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力点。乡村自然人文景观滋养出的民宿群,无疑是都市人深度融入德清乡村生活的良好载体。
2011年秋,在三九坞附近的烂树坑村,南非人高天成投资近2亿元、占地229亩的裸心谷顺利开业。其后,法国、英国、比利时、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洋人”在莫干山脚下租赁民居开设民宿,形成了独具异国情调的“洋家乐”集群。
以“洋家乐”为代表的民宿产业深刻改变着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民宿”与“民宿+”其他农产业链形成的叠加能量,成为德清乡村旅游新的增长点:裸心谷超过2/3的员工从周围农村招聘;法国山居每年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收购周边的水果,山里的瓜果、土酒、茶叶等借势销路大增;依托400多家风格迥异的民宿,德清将周边美丽乡村“串点成线”,打造了一条环莫干山异国风情观光带。每到周末,这条异域风情浓郁的风光带都会吸引大量骑行者,一路骑行,便是一路风景、一路文化……
“想裸心,到德清”的品牌效应奠定了德清在世界旅游市场的特殊地位,德清成功的创新实践,吸引全国各地竞相效仿,德清民宿模式在全国快速复制。与此同时,大量资本和项目向德清乡村集中,后坞生活、清境·莫干山文化创意园、大乐之野、半坡生活、上物溪北等几十个不同规模、不同风格的优质项目相继入驻。
为防止民宿出现无序化竞争、最大程度降低民宿产业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去年5月,德清出台了全国首个乡村民宿的县级地方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对民宿设置了严格的准入标准,无论是整体布局民宿产业还是规范化运作方面,德清模式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德清的美丽乡村正着力打造全域大景区概念,在建设过程中挖掘地域文化和生态资源,打造历史人文景观线、防风湿地景观线、水梦苕溪景观线等十条不同特色的景观线,让“山外的来客”赏到藏匿于“深闺”中的美景,德清乡村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资本、技术平台涌入德清,与当地人共享美丽乡村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大量生活在外的德清人在历经城市文明锤炼之后,带着“互联网+”思维重新回到了村庄,尝试民宿创业或发展农村电商,他们的回归活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乡创氛围,将从更深层次改变乡村的未来。
为不断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依托现代农业和民宿产业,德清建立了以淘宝“德清馆”为龙头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促进农产品网上交易,鼓励农民成为新型生产、创业主体。点点鼠标,接民宿订单,展示农产品……互联网文化向农村加速渗透,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据了解,今年以来,德清电商的零售额已突破22亿元。
资金回流、人才回归、“互联网+”风生水起……众多优质要素青睐德清,新业态、新经济现象不断涌现。悄然中,德清乡村正完成新旧动能转化,成为逆城市化时代重新评估乡村价值的窗口。
文化为根,自我更新 ——留住魂牵梦萦的乡愁“底色”
乡村的灵性和本真在于文化。“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尚德文化如涓涓细流涤洗着世代德清人的心灵。从大爱大善的“德清嫂”到倾其所有、奉献爱心的拉煤老人陆松芳,从倡导绿色环保的春百合公益组织到“百姓设奖奖百姓”的集体道德自觉,向善向美的德清现象在美丽乡村遍地开花,“物的美丽”与“人的美丽”相得益彰。
早在2009年,德清便建立了全国首个公民道德教育馆,从文化建设高度深化本土道德文化。公民道德教育馆集中展示着德清道德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其中包括200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新市镇厚皋村村民陆松芳,这位拉煤老人为汶川地震捐出11000元,相当于2年拉煤收入,成为德清凡人善举、“大城小爱”的有力佐证。
当道德模范的群体影响力与德清和美的生活氛围相遇时,便顺理成章发展为自觉自愿的集体信仰。近年来,德清民众累积自发成立了44项民间草根奖,用于奖励在道德文化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百姓设奖奖百姓”的创新实践在改善民风的同时,也推动着德清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继承和升华。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千百年的吴越文化沿袭与那抔清新的乡土滋养,造就了德清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以乡情、民俗为纽带,传统基层治理乡土文化活力重现,一批德清乡贤主动承担起乡村日常治理的重任,以实际行动回馈桑梓,推动乡俗乡风的现代转化和复兴。
“众创园要规划好”“纪念馆要体现东衡文化”“最好请专业的设计师参与规划”……
会议桌前,10多位乡贤看着手头的规划图热烈地讨论着。这是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乡贤参事会”议事会上的常见场景,与会的乡贤纷纷就村里下阶段的发展建设等事务提出自己的意见。
在德清乡村,像这样的“乡贤参事会”有56个,乡贤参事会已经成为德清各个村有名的智囊团、连心桥、助推器、减压阀,架起了村两委和村民之间的桥梁纽带,全县千余名乡贤以“乡贤参事会”为载体,通过开展推动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信息回传、人才回乡等活动,为村两委献计献策,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
莫干山镇燎原村的乡贤们出资出力,帮助联系9家企业开展“帮扶共建”,引进合作项目22个,推动落实资金970多万元;新安镇下舍村乡贤沈世晨出资帮村里修路;雷甸镇洋北村乡贤参事会组建了“德清嫂”美丽家园行动队、“喜洋洋”文化社等乡贤服务队……
乡贤能量的自然复苏,意味着乡村文化在现代进程中顺利完成了自我更新,创新发展的德清乡土文化正彰显出新的社会价值,德清人内心那抹浓重的乡恋情结,在经历过城市化洗礼之后,变得更加鲜亮、富有活力。
改革创新,大胆破局
——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如今,德清美丽乡村建设早已完成了初级积累,向升级版阶段稳步迈进。让农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关键要靠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补齐体制机制短板,满足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时代需求,让广大农村充满活力,真正“由内而外”地美丽起来。德清通过“新土改”“新金改”“新户改”等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升级版的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新活力、新空间和新动能。
去年9月8日,德清举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会,经过多轮竞拍,德清洛舍镇砂村村一宗面积60亩的土地使用权,以总价1150万元为价格拍卖成功。这是浙江首宗拍卖出让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地块用途为商业,产权40年,所拍收益的68%将列入砂村集体公积公益金专户管理,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作为全国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德清承担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时代任务。全省“农地入市”第一槌在德清顺利敲响,为确保改革试点稳妥有序和“农地入市”积累了操作经验,进一步唤醒了土地上沉睡的资本。
近年来,德清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精准确权的基础上赋权活权,“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让村民可以用手中的股权、农房、林权、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等作为抵押获得贷款,实现了产权的流转活权,农民成为市场主体,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土地流转分红、集体经济股权分红、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
只要点点鼠标,村民就能通过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发布、寻找信息,还能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比价”,2015年,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完成交易906笔1.04亿元,新增农村综合产权抵(质)押贷款5.4亿元。此外,“先确权、再户改”的户籍制度改革,真正将“留乡”或“进城”的自主选择权赋予农民,保留农民原有权益,打消了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作为走在前列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德清人深知,美丽乡村建设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不断挖掘并释放乡村的功能和价值,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是永恒不变的初心和诉求。不久前,德清在《德清县美丽乡村升级版战略规划(2016~2020)》中明确提出将率先成为践行“绿富美”三农梦的改革创新基地和典型示范样板的发展目标。德清乡村,正成为城市人理想中的幸福空间,也悄然开启了中国乡村的伟大复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