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大美浙江 乡村之美

文章导航

江山如画卷 描摹乡村美

——江山市荣获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纪事

  江山如画卷 描摹乡村美

  ——江山市荣获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纪事

  江山,古名邑也。踞浙水之上游,傍仙霞之北尾。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从高空俯视这块地处浙西南的如画江山,只见山水隐村落,村落连山水。江山建设幸福乡村,古朴新生,由表及里,勾勒出淡雅与从容之美。

  感知责任,秉承使命,2016年江山又启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的创建,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并将其作为“十三五”期间着力聚焦的“五件大事”之一,全民参与、全力推进,在美丽乡村的浩瀚长卷上写下了先行先试的壮美诗篇。

  可以说,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已融入了江山的血脉,并化为发展的活力、潜力和魅力,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如何打造软硬结合、内外兼修的中国幸福乡村升级版,探索和走出了一条低成本可复制、乡土化可操作、长效化可坚持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但“升级版”不是“终极版”,美丽乡村建设永远在路上,江山将以此次荣获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为起点,翻篇归零再出发,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全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村歌飞扬唱响文化底蕴

  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一曲质朴动人的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让人认识了青山环抱、曲径通幽的大陈村,更让人记住了有着“中国村歌发祥地”“中国村歌之乡”美誉的江山。

  带着泥土走上舞台,哼着小调憧憬未来。江山村歌创作、演唱氛围浓厚,这些村歌不仅在江山本地广泛流行,还唱进了央视。村歌,让江山的美丽乡村,拥有独一无二的印记。

  同样,江山按照尊重自然美、大创文态美的思路,融入各类彰显村情的特色文化,提升村庄和村民的精气神,呈现出形神兼备、韵味丰盈的“内涵之美”,实现“乡土”理念下的蝶变。

  江山以“一座礼堂,一首村歌”模式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建成文化礼堂113家并实现村歌全覆盖,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家风家训、礼仪礼节等进礼堂,切实把农村文化礼堂建成美丽乡村的新窗口、会客厅,百姓文化的赶集地,成为首批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

  文化让生活更幸福,文化让乡村更美好。摒弃吃喝请客的俗套,“麻糍节”办成了文化节,田野间,原汁原味的民间小调、独具魅力的渔灯,逐一亮相;喧闹声中,乡村人热爱的舞狮来了,带着祝福、带着喜气。传统文化的DNA,浸润在乡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中。

  历史与风景相映,文化与生态交融。江山深入挖掘家风家训,通过家风家训特色展馆、家风家训墙画、家风家训长廊和家风家训文艺节目,让家风家训走进万家,教化于人。江山全面开展“千村故事”编撰及“千村档案”建立工作,充分挖掘各历史文化村落在生态人居、民风民俗、手技手艺等方面的特色,遍布乡村的农耕、民俗、红色记忆等博物馆,持续释放着幸福江山的无限魅力和文化底蕴!

机制创新造就生态美景

  粉墙黛瓦,村舍相望,这是永兴坞村;背依青山,面临绿水,这是耕读村;屋舍俨然,树木葱茏,这是日月村;以山为坯,以水为料,养山养水,师法自然,这是碗窑村;箬山梯田,高低错落,绵延相连,演绎出人与自然和谐;在和睦村,人们在与泥土的较量中,学会感恩自然的馈赠……走进江山,特色各异的美丽乡村,让人感觉美不胜收、处处皆景。

  美景背后,是江山多年来机制创新、绿色逐梦、点滴积累,方才造就如此美丽家园与幸福乡村:

  江山市委、市政府将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工作列入“十三五”期间着力聚焦的“五件大事”之一,全域布局、全市覆盖、全业融合、全局联动、全民参与、全力推进。从3月吹响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工作的号角,到8月下旬捷报传来,这170余个日日夜夜,江山的干部群众各项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标本兼治。

  绘实“指挥图”。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编制完善各项规划,分类明晰创建路径。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禀赋,进一步理清脉络和主线,勾画出6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

  用严“指挥棒”。江山市主要领导与相关部门、乡镇签订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军令状”,给出任务清单,全面压实责任。“面”上整体推进、“点”上各个击破。紧握生态底线,抬高生态标杆,每月一督查,每周一巡查,排名通报、媒体监督、社会参与,由表及里,形成倒逼。

  江山市农业与农村工作办公室大胆创新,专门发文办起“美丽乡村政务微信工作群”,巧用即时通讯工具实时动态部署工作、交流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执行力。为了生动地宣传展示江山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成果,还创立了两个微信公众号。小小手机,方寸之屏,就此“圈”来更多“幸福江山”之粉丝。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江山强力推进“五四三”专项行动,高标准严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垃圾分类,全面消除“黑臭河”,基本消灭“赤膊墙”。创新推行生猪养殖“4+1”管控模式,所有保留猪场实现“零排放”养殖,消除了江山最大污染源,成功夺得“大禹鼎”。开展美丽庭院“百千万”巾帼行动,塑造庭院精致小品;形成整洁、有序的基础底色,美丽乡村,从盆景渐成风景。

全民参与方能持久美丽

  一条仙霞古道,绵延千年,从冬天走到秋天,从唐朝走到民国。它演绎过金戈铁马,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成就了“七彩保安”。

  宜居家园,心安吾乡。江山坚持因村制宜、因地取材、因势利导,突出乡土、体现特色,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重点打造“风光、风情、风韵、风采、风行、风俗”等6条美丽乡村精品线。

  美丽村落、风情小镇星罗棋布,生态农业、休闲观光蓬勃兴起,民宿避暑、养老养生,让大山成为城里人热门的度假目的地。

  围绕“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江山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统领,编制规划,整合资金,统筹布局,各炒一道菜、共办一桌席;同时,积极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

  峰峦叠嶂,绿荫掩映下的兴墩村,黄泥房错落有致。拨开岁月尘光,重现朴素容颜,曾经偏远的旧村落,迎来美丽的转身,成为浙西民宿的风向标。

  都市宾馆的标准配置进入寻常农家,风生水起民宿经济,为江山农民增收打开了一个无限空间。江山市农办负责人兴奋地说,去年底江山的民宿还只有3000多张床位,如今已经达到7000多张,10个月间竟然翻番。美景诱人、风光醉人、生态迷人,江山的民宿生意兴隆,“十一黄金周”期间一床难求,红火到一个月前就被预定一空。

  江山坚信一种理念:美丽乡村建设,不应只盯着田里的收成,要让农民成为闯荡市场的主体。

  春耕伊始,江山农民便忙着田园创意。从种粮食到种风景,江山把“稻田艺术”与美丽乡村创建相结合,一年四季,色彩不断,引来八方游人如织。

  棚上发电,棚下种稻。眼前这一望无际的绿色,让冷冰冰的光伏组件,也有了田园牧歌式的温馨与浪漫。

  几年前,还在刨地摘菜的农民,如今,点着鼠标、敲着键盘,融入互联网时代。从内部发力到内外联动,江山的农民增收有了更宽的事业,美丽经济风生水起。

  去年,江山市实现特色农业产值超41亿元,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000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2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5年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漫步村道,别具一格的文化墙,让人触摸到乡土的温情。写家训,晒家风,成为寻常巷陌、草根人家的时尚。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和遍布江山乡村的垃圾兑换超市,彰显着现代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农民主体意识的培育和发挥,让江山美丽乡村创建实现了从物到人的转变。

  今天,无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村中的村民,都能够在庄重的活动中,感受到淳朴乡风馈赠给人们的价值和归依。

  身有所栖,心有所寄,星罗棋布于江山乡野的一座座文化礼堂,不仅满足着人们对丰富精神文化的向往,也承载了他们的自豪,孕育着崇德向上的文明新风。跨越山水的文化走亲,拉近城乡间文化的距离;礼堂内张贴的孝心榜、和睦家庭榜、爱心公益榜,引发村里的道德竞赛。

  涵养淳朴向上的民风,创新乡村治理,是江山美丽乡村创建的一大特色。广大党员身先士卒,做好表率,美丽生态、美丽业态和好生活融于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江山乡村落地生根。

  唱一曲村歌悠悠扬扬,问江山为何如此多娇?且听,幸福在希望的田野中滋长,歌声在美丽如画的江山飞扬。


浙江日报 大美浙江 乡村之美 00023 江山如画卷 描摹乡村美 2016-11-03 浙江日报2016-11-0300007;浙江日报2016-11-0300011;浙江日报2016-11-0300012;浙江日报2016-11-0300016;浙江日报2016-11-0300008 2 2016年11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