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大美浙江 乡村之美

文章导航

争向涛头立 逐梦绿富美

浙江美丽乡村升级版解密

  争向涛头立 逐梦绿富美

  浙江美丽乡村升级版解密

  傅静之

  浙江农村从垃圾分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民生工程的基础设施入手,短短几年,这里的村庄相继完成了从“盆景”到“风景”的嬗变,它们的成长足迹已然成为外人眼里的“谜”。四方媒体、八方游客纷至沓来。G20杭州峰会期间,一支汇集几十位全球媒体人的采访队深入浙江,为的就是寻求“谜底”,探寻这些美丽乡村的发展密码。

  水净、人文、村美、民富——是他们给这些美丽乡村打出的印象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谜底,也是浙江向全世界交出的高分“答卷”。

提质扩面,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型

  飞驰的车辆从杭新景高速桐庐入城口驶出,一座现代化山水新城展现眼前,跨过风景秀丽的富春江水利风景区,迎接你的是雅卓古朴的江北老城,这里有古巷、弄堂、老街……一座显山露水、底蕴深厚的县城由此绽放英姿。县城东大门——江南镇荻浦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近年来,镇里把古村落保护、乡村改造、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村里一个个原先废弃的牛棚和猪栏被成功打造成具有时尚气息的咖啡馆或茶吧,并被风趣地命名为“快乐猪”“幸福猪”“好运猪”……

  响应浙江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号召,近年来,许许多多这样的县(市、区),都把乡村“提质扩面”工程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以桐庐为例,该县围绕全域大景区,牢牢把握“普惠、特色、效益”三个关键词,从农村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和群众基础等实际出发,把183个行政村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把每个示范村作为一个景点来建设,实施农村生态经济推进、人居建设、文化培育、环境提升四大行动,逐步形成了农村生态人居、环境、经济和文化四大体系,推动美丽乡村由“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当地还巧妙利用点、线、面的结合,以特色村为节点、中心村为核心、景观带为轴线,结合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出“诗画山水、古风民俗、产业风情、运动休闲、生态养生”5条风情带,重点培育25个风情特色村;通过“试点、推广、深化”三步走的方式,着力打造“亮点鲜明、各具特色”的美丽公路,真正实现“公路通到哪里,风景就延伸到哪里”,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有效推动沿线各地的美丽乡村游、农家乐、民宿等美丽经济发展;再围绕村村有村落景区、村村有特色产业、村村有民宿经济、村村有农村淘宝这“四个有”,实行美丽乡村全覆盖工程,积极推进“富春民居”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打造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新农村。这个“以点聚片、以片集群、串点成线”的新思路,将灵动的富春山水与各个风情村镇巧妙结合,推动了乡村的嬗变——一个个风格迥异的村落,洒落在青山碧水间,“处处是景、时时见景”。

  从今年起至2020年,我省还将连续5年每年创建6个美丽乡村示范县(市、区)以及每年培育100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300个特色精品村。而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年度示范县仅有的6个名额,着实不易。相关部门为此出台了提出一整套全面、细致、严格的打分系统,囊括创建机制及规划类、建设类、生态类等8个大类、共25个评审指标。今年,共有18个县(市、区)递交了申报材料,最终安吉、德清、浦江、江山、桐庐、象山通过严格的评审,当选今年的美丽乡村示范县。

提升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型

  耕读村曾是江山有名的“水泥村”和“养猪村”。鼎盛时期,该村有红火水泥厂等水泥生产、矿山开采企业11家,生猪养殖场60家。江山环保局曾测算发现,当地水体污染因子中有70%来自于生猪养殖排泄物。为此,江山痛下决心,严格划定禁、限养区,强势推进生猪养殖污染整规,坚决遏制农村畜禽养殖污水直排河道现象,对沿江沿河的养殖场进行全面关停。近年来,江山许许多多的“养猪村”为响应美丽乡村的建设,主动推进“截污纳管”“生猪禁养”“垃圾分类”等工程;如今,这些曾经垃圾遍地、臭气熏天的“养猪村”相继“洗心革面”,成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典范。

  为了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助推所有的乡村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型,我省在生活污水治理、普及生活垃圾分类、打造生态田园人居环境和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四个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场农村污水治理的试验,遍布在10平方公里的安吉横柏村。路边随处可见一根根贴着“厨余水”“洗涤水”标签的管子,从村民家中延伸而出,直通污水处理池终端。这一根根管子,让横柏村告别了“污水横流的日子”。据统计,仅横柏村就已安装了21套类似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它们将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分为厨余水、洗涤水、洗浴水、人粪水4类,通过4根单独的管道把污水收集到建好的调节池内,采用A2O工艺,对污水进行厌氧、缺氧、好氧、沉淀等工序,最后经过消毒后到达出水井排水。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最终出水的水质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1)一级标准。目前,这场农村污水治理试验,已在该县孝丰镇全面铺开,并创新性推出了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导师帮带”制度,通过镇生态办、导师村与帮带对象三方的互动,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后期的长效管理机制。

  在浦江,自2014年起,郑家坞镇全镇、檀溪镇大坎村、杭坪镇薛下庄村,分别以集中设备发酵催肥与分散阳光房两种不同模式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并于今年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的409个行政村实现了垃圾分类处理的“全覆盖”。面对过去处理乏力的大量生活垃圾,浦江县在分类出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的基础上,通过两座功能不一的站点各司其职、同步处理,快速科学地实现生活垃圾就地无害化、减量化处理以及资源化,让全县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漫步在象山茅洋乡的一个个村落,如同置身 “世外桃源”。 当地溪东村是个实行物业化管理的村庄,一眼望去以为是一个大公园,别墅鳞次栉比,建成了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文化服务中心,是一个服务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美丽的高品位农村社区。“十二五”期间,茅洋乡把每一个村庄作为“景点”来打造,每年重点推进1至2个村,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园林型、社区服务型、产业推动型等美丽村庄。

  山美了,水清了,如何把“美丽乡村”这张“金名片”传承下去?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成了大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必修课。自2008年起,安吉就围绕“1个标准、4个方面、36项指标”创新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工作;时至今日,安吉主导、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省级与国家级标准,去年10月“中国美丽乡村标准化研究中心”在安吉成立,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国家标准正在向国际标准转化。

  各地在探索环境治理长效化、常态化的过程中,也不乏各种创新之举。德清通过资源整合,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环卫职能集中到城管部门,实行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由县城管执法局成立城乡环卫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由环卫公司对所辖城区、集镇、村庄、河道和公路“五大区域”范围内的12个镇(街道)、151个行政村、1211条河道、1093公里道路的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公厕管理和2193万平方米的绿化养护管理,实行统一的“保洁、收集、清运、处理、养护”,彻底破解了“路脏了谁来扫、河脏了谁来清、绿化乱了谁来理”这个环境维护的持久性难题,既提高了环卫作业的效率,又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能持续保持干净整洁。

文化传承,

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型

  今年国庆长假,几乎每天都有2万名游客走进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古民居廿玖间里,让人想起诗句“柳暗花明又一村”。创客们的每一间小店,都是理想与情怀的港湾;每一个小天地都有着个性化的别致,形成了一处处凝聚工匠精神的小型实践区。原本老态龙钟的古民居在修缮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割舍不了乡情的故人如愿“落叶归根”,满怀理想与情怀的青年创客们有了自己的小天地能专心做点喜欢的事。今年8月,新光村还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传统古村落正与年轻的潮文化碰撞出迷人的花火。

  我省也是全国历史文化村落保有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共有176个传统村落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文化村落年代久远,或古韵悠远,或景观独特,折射出浙江丰蕴深厚的历史文化。2013年至今,有关部门尝试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医疗法来保护这些历史瑰宝,用“接筋续骨”“理气回神”“养血生津”的思路,抢救性修复了一批破旧损毁的古建筑,挽救了一批濒临失传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记忆符号”,让一批毁损严重的古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把历史文化古村落培育成为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使浙江的古村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为避免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出现“千村一面”,早在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之初,我省就出台专项意见,将历史文化村落分为“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等多种类型,要求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特点、类型,在充分展现村庄个性的同时,采取不同的保护利用方式,让每个古村落都各具特色。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传统村落成了众多游客避开都市喧嚣的绝佳去处。在桐庐,深奥村逛民国老街,看坎儿井,享受无人打扰的旧时光;荻浦村内香樟林立、溪水潺潺,原先的猪栏、牛栏经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妙笔”,把原生态变成了“美丽经济”;在环溪村,观赏百亩荷花,绕天子源溪,住古宅民宿,吃百寿宴,随时随刻感受浓厚的艺术氛围……当地以不同村落的文化特色为出发点,培育“一村一品”;对于传统村落采取“有效保护、适度开发”的工作机制,让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通过不同的保护模式实现了“自我复活”。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浙江开展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真实再现了一幅幅原生态的乡村美景。


浙江日报 大美浙江 乡村之美 00021 争向涛头立 逐梦绿富美 2016-11-03 浙江日报2016-11-0300006;浙江日报2016-11-0300008;浙江日报2016-11-0300011;浙江日报2016-11-0300015;浙江日报2016-11-0300007 2 2016年11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