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美丽海岛新蝶变
嵊泗,美丽海岛新蝶变
嵊泗,镶嵌在舟山群岛东北部的一颗海上明珠。
她是全省陆域面积最小的县,却以“碧海奇礁、金沙渔火”的自然风光名闻遐迩,如今更是以生态秀美、人居优美、生活和美、人文淳美的美丽海岛风情享誉于世。
过去的5年,嵊泗牢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离岛·微城·慢生活”为总基调,按照“成岛成片、逐岛推进、各具特色、创出品牌”的总要求,着力构建“生态秀美、人居优美、生活和美、人文淳美”四美体系,注重从生态环境、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等层面,全面提升美丽海岛建设的内在凝聚力和整体软实力。180个项目,7.9亿元的投资,在海岛打造了一个“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成功样本。
5年转瞬即逝,“离岛·微城·慢生活”的画卷在嵊泗悄然展开。
渔村之美全域绽放
嵊泗本岛的地形,似一个“美”字向东而卧,田岙村、黄沙村、会城村、边礁村与隔海相望的峙岙村由“美”字中心渐次向东延伸,合成一幅“东海五渔村”的秀丽卷轴。
这幅卷轴的起点——田岙村,如今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文艺殿堂,民居外墙上的渔民画色彩艳丽。村子中央广场上的一组雕塑描述了田岙村的前世今生:从撒网捕鱼、织网劳作,到临风把酒、迎天下客,渔家的故事源远流长。村口“东海渔村”的牌匾下,游客如织。从原本经济薄弱、无人问津的“烂田岙”“白板村”变成如今休闲旅游业发达、游人纷至沓来的“东海渔村”,不过间隔十几年,真正的蜕变,便在这5年之间。
2011年之前,对休闲渔业的成功探索,让一直以来捕捞业极度薄弱的田岙渐渐开辟出了一条渔村发展新路径。2011年起,随着美丽海岛建设序幕的拉开,田岙同周边的基湖村、高场湾村、边礁村一起成为样板村落,在村容环境、主题景观、业态引导等方面开启精品路线,随即进阶至十大特色村打造工程之中。村落整体品位的提升、渔民画文化符号的挖掘使得当地的休闲业态蓬勃发展,享誉长三角。
在“东海渔村”田岙品牌效应的基础上,嵊泗借鉴意大利五渔村的概念,创设了一个精准的创意点——“东海五渔村”,将田岙村、黄沙村、会城村、边礁村、峙岙村五个地理相近、资源环境优越、渔乡风情浓郁的村落统一规划布局,整合利用各村的原生态资源,进行基础设施的优化共享和差异化、创意性的产品开发,使五个渔村连线成景、抱团发展,打造成为海岛旅游的一个产品、美丽经济的一个平台和全域发展的一个模式。
从各自发展到样板村的统一打造,到特色村落整体规划,再到“东海五渔村”全域发展,田岙的轨迹就是美丽海岛全域绽放之路的一个典型。
遵循着“一岛一韵、逐岛推进”主要岛屿建设和“一村一品、连线成片”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嵊泗以全域建设为路径,对每座岛屿和每个渔村进行分类打造,成功培育一批精品示范区和特色村落,并强化了主要大岛集聚功能,优化区块内部布局。除了“东海五渔村”,嵊泗还成功将嵊山岛与枸杞岛建设成为蓝海休闲度假岛,将洋山岛打造成“上海人一日游”目的地。而位于舟山群岛最北部的花鸟岛,遵循着“可控下的有序发展”原则,凭借低碳循环、定制旅游、精细治理、军民融合和文化共享五大抓手,打造成为了海岛旅游示范岛、绿色低碳示范岛和共享发展示范岛,逐步成为“两美”新区建设样板岛。
生态之美重于开发
一提到花鸟岛,人们就会立即想到花鸟灯塔。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花鸟岛还是一个花香鸟语的小岛。这里花草丛生,林壑秀美,峰峦起伏,每逢春花烂漫,鸟声不绝于耳,真不愧于“花鸟”之名。
但美丽的背后,是令人堪忧的状况。前些年,岛上经济日益衰退、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人口逐步减少,成了一个典型的“空心岛”。
如何实现小岛的重生,为更多的海岛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近年来,嵊泗县启动花鸟岛开发建设,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群众能否安居乐业作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通过对花鸟岛进行再生创造,将其打造成海岛旅游示范岛、绿色低碳示范岛和共享发展示范岛。从2014年至今,共投入建设资金8000余万元,共接待游客9600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100万元。
保护也是一种发展。县里对花鸟岛原生态的岛屿环境及蓝海、沙滩、岛礁、灯塔、古村等核心资源,采取有序可控开发的精细治理方式。确保开发建设与整岛生态、旅游、渔村发展的有效衔接,推行“一岛一公司”开发模式,整体把控花鸟示范建设,严格设定社会资本入岛门槛。
基于保护海岛脆弱生态系统,花鸟岛探索了低碳循环路径。岛上推行生活垃圾“干湿分离”和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引导群众参与屋顶集雨示范工程试点,推动建成了“绿色浙江”低碳示范点和低碳生活互联中心,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捕捞渔船风光互补发电机组,严控岛内机动车数量。今年6月,成功入选首批省级低碳试点乡镇。
为适应海岛薄弱承载能力,2013年10月,嵊泗县启动发展花鸟定制旅游,推进“旅游六要素”的预约式配置,实现进岛有专属的高速游船、接送有专属的观光车辆、入住有专属的精品美宿、全程有专属的私人管家服务,严格控制进岛人数,大大降低了环境超负荷运转的风险。定制旅游模式已广受市场追捧。
花鸟岛的开发模式是嵊泗注重海陆生态涵养,管控生态利用度的一个缩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海金沙就是嵊泗的最大财富。这一观念,嵊泗始终没有动摇。近年来,嵊泗坚持生态承载与开发强度相匹配,注重生态的保护与开发的尺度,同时不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陆域生态环境治理,让碧海无垢、青山见绿。549平方公里的马鞍列岛全面实行封礁育贝,覆盖全岛的绿色生态网蔓延兴起。“五水共治”“四边三化”持续推进……美丽海岛践行了“生态秀美”的理念。
美丽经济实现创业共富
谁曾想到,往日屋前是海、屋后是地的渔农村,经过几年打造,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热土。在菜园镇高场湾村,走上三五步就能看到正在建设或是装修中的民宿。“这样好的发展,我们以前想都不曾想过!”高场湾村村干部周朝军乐呵呵地说,旅游让他们村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场湾位于嵊泗县金沙社区,5年之前还是一个典型的渔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与传统捕捞,村民的经济收入并不丰厚。2011年9月,以提升海岛建设品质、促进渔民创业增收为主旨的“美丽海岛”建设在嵊泗拉开序幕。2012年,嵊泗县在环境卫生持续改善的基础上,投入950余万元着力打造4个样板村,其中也包括“生态休闲”高场湾村。
花香引得蝴蝶来。优美的自然风景,整洁干净的村庄环境,小街小弄都变得有了情调。高场湾村马上得到了游客的青睐,蜂拥而至。当地村民抓住机遇,纷纷建起了渔家宾馆。“仅仅四五年的时间,已经有65家民宿拔地而起,今年还有15家正在建设中。”周朝军说。
和刚刚兴起旅游产业的菜园镇高场湾村相比,有着10多年民宿经验的田岙村,已经喝到了足足的“油水”。从2004年首批8家渔家民宿开业至今,田岙村这个只有346户的小村子,有180多家渔家民宿,4500多张床位。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7万元,远远高出嵊泗县平均水平。
渔村品质的提升和样板村的带动作用让民宿经济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6年6月,嵊泗县的民宿经营户已达819家,床位数15487张,占全县接待总量的80.6%,户均净收入达到15.5万元。同时,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配套产业正在逐渐兴起,游客体验感逐步增强。今年以来,仅有8万人口的嵊泗已经接待游客428万人次,涉旅服务业营业额24713万元,渔村、渔民实现了从卖海产品到卖风景、卖环境、卖体验的转变。
美丽自觉构建和谐社会
穿行在菜园镇东海社区的宫前巷,两侧的房屋触手可及,这一地带的街巷短而狭窄,又似阡陌纵横交错,复杂得如同迷宫一般。这是个人口比较集聚、私房户较多的老社区,居住着2965户近6000人。
散楼、老人、商户……每一天,都有各种问题在这个社区里发生,也都能在社区的协调以及居民的自治下,良好地解决。东海社区党总支书记毛军红介绍,社区实施“三事分流”机制,倡导大事政府办、小事商量办、私事自己办,形成了“党建引领、党群协同、居民自治”的社区自治新模式。社区搭建了乐和家园自治理事会,作为对民生事件定性的协商平台。选出居民代表担任家园理事会成员,每月召开会议与居民一起讨论界定民生事务性质,并进行分类甄别,确定需要解决的民生小事。
居民们一起商量着处理事情,一起帮助困难群众,也一起学习娱乐。目前,东海社区已经组建了23支社会组织服务团队,内容囊括了义工服务、文化演出、健康养生、散楼管理等。其中,人数最多的东海社区慈善义乐工作室已达到300人,他们由专业技术人员和社区文艺分子组成,会定期给独居老人理发、打扫卫生,帮助居民修理煤气,义务表演文艺演出等。
社区经过了十年的探索和居民之间的磨合,从一个基础设施差、特殊群体多、管理难度大的老社区,打造成了管理有序、服务全面、文明祥和、和谐融洽的幸福家园,人们自觉投入社会公共事业,共建美丽和谐生活。
“东海模式”在嵊泗得到迅速推广。与此同时,嵊泗一直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年间,共建成渔农村社区文化礼堂16家,覆盖率达88.89%,四有文化村、小康体育村建设率达100%,并通过持续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民众公共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明显提升。文化文明与社会共建相得益彰,让美丽海岛建设迸发出无限的人文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