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政治纵深·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

一声好公仆 深深干群情

——余姚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纪事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余姚市坚持强化问题导向,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努力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的问题。

  “什么样的党员,群众最喜欢?”

  11月1日,虽然气温骤降,余姚梁弄镇东溪村活动室内却格外热闹、暖心。这天,东溪村临时加开了“党员组织生活日”活动,党员们结合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谈体会,逐一回答党总支书记项汉明在会前出的这道“必答题”。

  “干实事的党员群众喜欢!”“说到做到的党员最受欢迎!”“党员不应高高在上,他就是邻家暖男。”答案各不相同,却都离不开“实干”这一点。

  六中全会提出,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怎样把群众路线做到实处?余姚市在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从具体问题抓起,推动各级党组织在真学实做上下功夫,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都收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以上率下,行胜于言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摘自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

  东溪村位于余姚南部山区、四明湖畔。村庄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满坡的翠竹摇曳着江南的灵秀。可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如何给村民带来真实惠?

  “我们以前只知道东溪村漂亮,却不知道在余姚全市属于什么水平。10月24日,市委主要负责人到支部讲党课时鼓励大家:东溪村要有自信进入余姚乃至宁波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梯队。”46岁的项汉明说,党课拓展了党员们的思路,更激发了他们创业干事的积极性。

  “作为一名农村党员,你该为村庄发展做些什么?”东溪村的村干部印象深刻:这堂市委领导讲的党课,没有讲台、没有横幅,二三十人挤在一个会议室,面对面谈实际问题。“领导鼓励我们把学习的课堂搬到一线,边学习、边反思,找差距、明方向。”59岁的党员石根仙说,这让他们对“两学一做”有了新的认识。

  以上率下,行胜于言。为了加强基层党员学习质量,余姚市开展了“千名书记上党课”等活动。书记说给党员听,一级跟着一级学,学得更扎实、更深刻。

  “如果别人家的美丽庭院建好了,你自家的还是乱糟糟,那苍蝇就会来你家做客了!”低塘街道黄湖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毛绍炯用一口地道的余姚土话讲党课。1小时的课,掌声、笑声不断,看不到一个低头玩手机的人。“我用两个月时间学习党章,将党章中与农村有关的内容逐条勾出,还在课前专门征求村干部和街道领导的意见建议。”毛绍炯说,要把党课上好,需下番苦功。

  千难万难,干部带头就不难。书记们上党课,示范效应更是远远高出了一般的动员部署。

  “我是书记向我看齐,我是党员从我做起。”大岚镇党委书记潘剑波的党课这样开场后,大岚各基层党支部书记也纷纷在党课中向全支部党员喊出“向我看齐”。“书记讲党课既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也是从严治党的具体落实。”潘剑波说。

  外出党员如何上党课?低塘街道90后党员褚铁城说,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流动党员身上。如何解决?余姚建立流动党员“E支部”,发挥了大作用。

  “想找什么学习材料、想讨论什么问题,都可在‘E支部’中实现。”褚铁城指尖点着手机说,党员可以不受时间、区域限制学习,甚至获得全市各个层面的优质资源。“E支部”上线4个月来,受到年轻党员的热捧。

  真改实做,补齐短板

  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摘自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

  伴随着机械破碎锤“嗒嗒嗒”的声音响起,又一座占用河面桥梁被拆除,这是谢家路村近段时间里被拆除的第25座桥了。

  原来,为了进一步巩固“五水共治”成果,切实提升河道水质,谢家路村通过调查摸底,计划拆除村内中心河道上面的26座桥。但刚开始,这项工作因有群众对拆迁补偿期望太高等问题一度陷入僵局。

  “‘前哨支部’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村党委副书记陈新尧说,那时,第三、第四“前哨支部”的党员率先站出来,支部书记带领党员上门解释、宣传政策,陈婉娣、钱春记等5名党员户带头拆除了自家的桥。在他们的带动下,短短10多天内就拆掉了25座桥。

  迎着问题上,围绕矛盾解。“前哨支部”是余姚为了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联系群众的要求探索设置的。它以并村前的小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把村下属党支部建在村民活动场所、村民小组或党员户家中。目前,余姚城区4个街道26个社区已经建立了160个“前哨支部”,全市农村共设置了560余个。

  谢家路是个大村,有10个“前哨支部”。支部日常的教育活动点一般在支部书记家里。这些地方院子的外墙上都有支部党员的承诺签名,一走进屋子就是扑面而来的“红”:党员组织活动的签到记录,评议、学习的动态,每名党员认领岗位、联系帮扶群众的情况……这些信息全部上墙展示,丁是丁卯是卯,字里行间就能看得出参加组织生活的认真劲儿。

  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沿着贯穿谢家路村的光明路,记者走访了几个“前哨支部”。每个支部都在根据面对的问题、发挥各自的特长安排一些党组织活动:

  “天气冷了,我们多去蒋叔家聊聊天吧。”11月1日,第一支部33名党员正在支部书记章先荣家开会。章先荣善于团结村民,最近兼任了村专职工会副书记一职,他提议大家多去几个低保户家庭走访。

  “冬天到了,天干物燥,大家要注意生产生活安全,多去联系农户家里提醒提醒。”第二支部书记阮水土兼管村里的治安,对安全建设非常敏感、也很有想法。

  “村里的大学生们马上要放寒假了,我们新党员向老党员拜师的活动可以准备起来了,让年轻人好好学习服务群众的方法。”第十支部书记宣光潮今年62岁,但与年轻党员打交道多,所以有了这个提议……

  强化问题意识,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余姚市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明确“改”这个重点。党员亮牌制度、党员联户制度、党员包干制度、“党员组织生活日”制度、群众评议制度等一项项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在“前哨支部”得以刚性落实,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不忘初心,汇聚民心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摘自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

  梨洲街道学弄社区有一只全余姚“最幸福”的垃圾桶。今年“6岁”高龄的它如刚开始“服役”时那般崭新。这是怎么做到的?转变因为社区71岁老党员徐梅凌。

  “早先有些人常把垃圾扔到地上、垃圾桶上,群众意见很大。”徐梅凌想出了一招:给垃圾桶洗脸、洗澡。每天清晨7时许,垃圾车把桶里的垃圾运走后,她就带着抹布和清洁剂,把垃圾桶里里外外洗个干净,风雨无阻。

  “看到这么干净的垃圾桶,居民们就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殷莉萍说,徐梅凌的故事传开后,社区内乱倒垃圾少了很多,居民们自发组成了清洁队;社区里一个约6平方米的垃圾房,也在几名党员带头下,改造成了一个绿意盎然的花草房。

  这个故事是余姚“美丽庭院”建设中的小例子,却是当地党员以身作则、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展现。

  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就是群众的获得感。深秋初冬,鹿亭乡留守儿童小赵非常担心烧好的热饭如何保温?一周前,余姚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送给他一只电饭煲,圆了他的心愿。那天,小赵从村口把客人迎进家门,又送他们到村口离开,内向的他不停地道谢。目前,余姚全市已有5315名党员注册公众微心愿,通过市党群服务中心平台,已有2000余个“微心愿”获得实现。

  立足岗位作贡献,既要靠党员主动自觉,也需要基层党组织积极引导,党组织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平台,党员聚拢在组织之中所发挥的作用则会产生“1+1>2”的效应。

  “我们家有今天,要谢谢钱加芬等党员对我的帮助。”邵家丘村民诸成荣感慨地说。他老家哑潭自然村以前没有一条机耕路、没有一棵树,条件很差。不少村民因此无所事事、沉迷赌博,诸成荣也成了村民口中的“搓麻将师傅”。

  哑潭合并到邵家丘后,借着邵家丘自然村多年种植葡萄的基础,哑潭自然村村民不是忙着种葡萄就是去打工赚钱,风气顿时好转。“钱加芬是我家的联系党员,常来我家聊天,问我有啥需要帮忙的。”诸成荣说,自己没技术、缺资金,钱加芬就帮他四处联系。

  当时,村里成立了“道德银行”,村民可凭信用积分贷款,但一开始诸成荣的积分没达到要求。在钱加芬的帮助下,诸成荣戒掉麻将,专心工作,一年后积分达到了95分,贷到了5万元,从“搓麻将师傅”成为了“种葡萄师傅”。他家的4亩葡萄,每年有12万元左右的收入。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余姚党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诺言。今年前三季度,余姚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9.92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40元,同比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13元,同比增长8%。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 00018 一声好公仆 深深干群情 2016-11-03 浙江日报2016-11-0300007;2038692 2 2016年11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