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崇贤新城:
生活向北,勾勒诗意栖居地

  崇贤新城:

  生活向北,勾勒诗意栖居地

  黄丽丽 徐灵燕 胡苗妙

  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从乡村到城市的选择,背后是人们对更好生活的追求。但,什么样的城市能让人生活得“更好”?位于杭州主城区以北,背倚丁山湖湿地,左右被京杭大运河和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簇拥,南与杭州运河新城相望的崇贤新城,给出了两个方面的维度。

  她是历史的,必须在继承原有的生态禀赋和人文气质的基础上自然生长。好的城市不是凭空飞来的,崇贤新城河道资源丰富、水系四通八达,天然地具备“水之韵”。历史悠久的运河和其涤荡开来的运河文化,提供了人们精神的源头。这让崇贤与其他新城相比独具了一股婉约精秀的气质。

  同时,她又是现实的,必须提供与主城区一体化的配套服务,满足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日渐成熟的教育、医疗、交通、商业等公共设施在这里集中布局,杭钢搬迁、半山电厂转型,使崇贤的人居属性愈加放大。G20杭州峰会的带动效应也让这个北秀新城越发占据人们的视野。

  历史与现实交融,成长与时代相遇,工作与生活兼备,崇贤新城,已经成为光阴和人们的共同选择。

坚守:骨子里的山水情怀,看得见的生态底线

  城市是理想生活的应许之地。

  阅遍世界,在浪漫中呼吸的巴黎、在历史中行走的罗马、在花园里游憩的新加坡,提供了城市建设中的“他山之石”。在中国,城市建设者们勾勒了心中理想的城市图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一种诗性化的表达,更是城市建设者们深情的承诺。独拥一脉山水资源成长起来的崇贤新城,在建设之初,就坚持生态城的理念,追求人、自然、建筑的和谐共处,提出了“水韵崇贤,北秀新城”的建设思路,将山水资源禀赋融入城市建设的主线。

  水中酝酿着城市的灵气,流淌着城市的历史,崇贤更是一个因水而兴之城。

  整个崇贤新城境内东西向加南北向河道有10条之多,这在余杭区范围内应该说是相当少见的。这些河道东西向、南北向贯通,整个河道再加上绿地资源,总共占地2200亩之多,覆盖率占区域总面积的30%以上。再加上西面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和北部的大型城市绿肺——丁山湖湿地公园,共同构成了城市生态系统绿色的生命线。

  可以说,这些弯曲的河道也是人们欣赏风景、休闲漫步的景观走廊。在“五水共治”、清淤治污的基础上,崇贤新城正在整体实施河面拓宽、景观改造、河道配水工程,共规划有10条滨水景观带、2个绿色生活广场和3条绿化景观长廊。这些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城市绿色漫步道,必将成为崇贤市民喜爱的休闲走廊、生态绿廊。

  “生态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关键竞争力。生态做好了,才能吸引新型产业,才能吸引百姓入住,才能可持续发展。”崇贤新城的建设者们如是说。他们在这一块被山水环绕的土地上添上了“城市绿心”,在新城中心建设了面积约38亩的卧龙浜公园,以弥补新城缺少大型城市公园的空白。

  “绿心、绿水、绿廊”正成为崇贤新城打造宜居环境最具吸引力的一大亮点。在2014年底竣工、2015年9月正式开放的卧龙浜公园闲步,两年前植下的香樟、银杏、桂树等日渐郁郁葱葱,不时有老人、孩子在公园里散步,间或听到熟悉的音乐,那是大妈们聚拢了在跳广场舞。

  对大多数城市人来说,世界辽阔,生活本身却只在方寸。人们迫切需要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寻找生命之真与自然之真的深度契合,安放精神的欢愉。

  崇贤新城西侧规划的运河公园与已建成的卧龙浜公园好比两颗翡翠,点缀着这块绿意盎然的土地,满足人们骨子里的山水情怀和对梦里桃花源的向往。

  以绿水青山为底,用自然匠心勾画,崇贤新城正日渐成为人们心灵栖居的园地。

发展:一体化的城市配套,与主城区无缝对接

  2014年底,拱墅区拱康路正式开通以后,崇贤新城离主城区的距离更近了。

  从武林广场出发,沿上塘快速路,经康桥路转拱康路,很快便能抵达这个冉冉升起的北秀新城。同样建成通车的城市主干道还有崇杭街、洋湾路、运河路,至此,崇贤新城“二横四纵”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

  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距离的接近更意味着心灵的贴近。人们对城北遥不可及的印象被改写,崇贤新城与主城区的空间阻隔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从主城区的寸土必争中退出,愿意到崇贤新城来修养身心,与这个城市共同成长。

  另一方面,作为新崛起的生态宜居之城,崇贤新城的建设者们深知,“接轨主城”不单是距离的无缝对接,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保、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的同城一体化,让选择这里的人们,在坐拥上佳山水生态美景的同时,也能享受不打折扣的便利和服务。

  如今,这样的梦想正逐步照进现实。随着杭州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和“1358”计划的推动,崇贤新城与主城区已经能实现多个方面的资源共享。

  医疗——2014年余杭区投资规模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崇贤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并与杭州市一医院签署医疗合作协议,成立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崇贤分院,实现与主城区的医疗资源共享。

  教育——2015年崇贤第一小学就与杭州市青蓝小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成立“杭州市青蓝崇贤教育集团小学”,双方将从学校理念的渗透、行政干部之间的交流、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互动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合作,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商业——2016年底总投资10亿元、崇贤新城最有代表性的商业项目——上亿广场将试营业,项目包括了商业购物中心、精品商业街、办公写字楼、住宅等多种业态。届时大型超市、国际著名品牌、国内知名影院和众多知名餐饮企业将同时营业,“住在楼上、逛在楼下”成为可能。

  公共交通——通往主城区的61路、277路、847路、342路、350路、338路、321路、391路等10余条线路让崇贤新城与主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快速公交7号线终点为崇贤新城(BRT公交首末站),基本覆盖了整个崇贤新城启动区。规划中的崇贤新城公交中心也已完成建设。

  “人是衡量新城建设成果的最高尺度。”

  崇贤新城的建设者们始终以人的舒适性和感受度出发来规划和建设新城,从而为这个新城在快速崛起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的城市温度。在2016年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城市史研究者王军提出新城规划应该以人性化的尺度为设计标准,改变以“小汽车的使用”来规划城市的错误方式。

  在崇贤新城,还有一个概念叫“一站式慢行邻里生活”,在东西两侧,分别以佳源名城和旭辉时代城为中心,形成20~30分钟的步行生活圈。在佳源步行生活圈,集农贸市场、如海购物广场、崇贤卫生服务中心、上亿广场、卧龙浜公园于一体,人们不需要依靠汽车,步行就能在20分钟以内抵达。

  这正体现了崇贤建设者们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设计思路。他们打造了一种人们迫切需要,但却被诸多新城所忽视的“街道生活”,减少车进车出,把生活还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以至于显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人情味。

  这或许是人们选择崇贤新城的又一个理由。一开始,人们总是容易被高大整齐、气势磅礴的外观所吸引,但是真正让他们留下来的,却是可触摸的生活细节。

机遇:后G20的时代东风,

崛起的杭州北秀新城

  一次举世瞩目的G20杭州峰会,一场匠心独具的“最忆是杭州”晚会,一幕绚烂的钱江新城灯光秀,正式将杭州推向世界。

  走入“1358”计划第6年的崇贤新城,已经逐渐告别“建设新城”的初始阶段,开始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城市新姿态。随着城市路网的基本成型,教育、医疗、公交等配套的逐步完善,宜居宜业的杭州北秀新城正在崛起。

  她不仅是属于生活的,也是属于产业的,走的是产城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G20杭州峰会上,国家领导人所说的“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是对杭州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最高评价和最好总结。迎着电商发展的热潮,在离崇贤新城1公里左右的地方,一个计划总投资29亿元的电商产业园——运通网城电商产业园正逐渐崭露头角。

  作为崇贤境内最大的电子商务生态链项目,运通网城电商产业园包括网货线下展销区、网商办公园区、生活配套区、专业仓储配送中心,总规划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依托菜鸟股东和富春集团的产业资源,运通网城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立足余杭、前瞻国际,打造杭州乃至全国最具代表性的仓、办、商一体化电商产业基地。

  这片昔日芳草连绵的郊野,已经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土。

  同时,北鸥物联网科技、西野科技、铭成医疗设备、戴利德照明科技等企业入驻崇贤新城核心区块的崇贤科技园,表明崇贤新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向着智慧经济“孵化器”的目标越驶越近。

  益海嘉里、吉林通钢、欧佩亚等重要项目入驻临港工业区,为崇贤新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实践证明,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带动,优质的产业不仅能集聚高素质的人才,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崇贤新城将成为新老杭州人快乐工作、安居生活的家园。

  “相对而言,崇贤新城价格比较亲民,让许多刚刚工作不久的、留在杭州的大学毕业生,甚至包括很多外来务工者,都愿意选择,也有能力购买崇贤板块的楼盘。”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院长丁建刚表示。

  G20杭州峰会深入影响着杭州整体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国际化进程,而其“北溢”效应也越发明显。

  更何况,随着杭钢搬迁、半山电厂转型,城北将一改烟雾弥漫、粉尘四起的环境,而逐渐显露其绿水青山的本质。杭州城市化也将加快向北推进的进程,在未来,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北居住区将逐步形成,崇贤新城也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在不可逆转的城市化大潮中,或许值得庆幸的是,崇贤新城始终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它催促着这座新城踩着时代的鼓点奋进。但是这种力量并不野蛮,也并不是一味地打破、颠覆或者毁灭,它让崇贤新城与这块土地的自然肌理相依相融,和谐共存,最终迎来她更好的时光。

  [专家组点评]

  理想的城市街道和商店是开放式的,能闻到花朵和草木的芬芳,能看见邻居、朋友和游客不断在身边走过,感觉就像“看见世界在身边流淌”。崇贤新城所构建的“邻里生活”正是对传统老城区所遗留的街道生活的复兴。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才能记得住乡愁,才能有归属感和亲近感。在处理城市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崇贤新城始终保留着一分敬畏,力求让新城与当地的山水、田园、虫鸟一起成长,而不是排他性地掠夺,无止境地放纵自己的本能。

  这或许是崇贤新城“十二五”建设期间留给我们的启示:安静下来,倾听一下世界另一面的声音。这种声音让我们更加贴近自然,思考新城的意义,从而描写她的未来。

  ——“十二五”浙江新型城市化组委会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崇贤新城:
生活向北,勾勒诗意栖居地
2016-11-02 浙江日报2016-11-0200008;浙江日报2016-11-0200013;浙江日报2016-11-0200012;浙江日报2016-11-0200017;浙江日报2016-11-0200006;浙江日报2016-11-0200022;浙江日报2016-11-0200024 2 2016年11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