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经济周刊·人物

工匠精神
不落伍

  2016年初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向全国企业发出号召: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是指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它既要求企业家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也要求持之以恒,专业、敬业。浙江制造升级任重道远,时代呼吁工匠精神。

  历史上,浙江并不乏工匠精神闪耀。万向的鲁冠球、正泰的南存辉、吉利的李书福等浙商凭借“大制造”,驰骋全球,还有更多像楼仲平这样的浙商们专注“小制造”,成为一个个世界隐形冠军。究其根本,莫不是得益于工匠精神。

  新常态下,不少企业发展速度放缓,企业扩张压力增大。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成为企业的新选择。改变粗放发展模式,必须高举工匠精神大旗。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早已证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没有精益求精的长期投入,是无法制造出来的。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也为其茁壮成长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短缺经济已为日益丰富的物质生产所替代。更进一步,国内消费升级正在掀开新一页,越来越多的国人愿意购买优质高价的产品和服务。近年来,抢购奶粉、马桶盖等国人到海外市场的扫货浪潮,说明中国人的需求结构正在向高级化转变。中国制造与这些高端需求失之交臂,工匠精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工匠精神的缺乏,部分仍坚持低质低价、薄利多销的企业,无法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坐失发展良机。

  要求严苛的工匠精神真正得到普及,还必须有深厚的工匠文化支撑,这需要浙江全社会的努力。对政府和社会,首先要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打破市场垄断,鼓励市场竞争,培育消费者至上的精神。其次,还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宣扬工匠精神价值观等。对企业,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和制度支持。在价值观上,引导员工精益求精、把商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在生产流程和管理监督上一丝不苟,保证高品质,在激励机制上灵活多变鼓励员工。企业家本人,则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最虔诚的态度,数十年如一日去坚守工匠精神。


浙江日报 经济周刊·人物 00019 工匠精神
不落伍
2016-11-02 2036394 2 2016年11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