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基层治理
筑牢信用之堤

  信用,是基层治理的“末”和“土”,只有不断加固、提升,才能让其顺风顺水,进而助推国家这艘大船乘风破浪、稳步前行。

基层治理

筑牢信用之堤

吕苏娟

  10月24日,淳安县千岛湖镇马路村每月雷打不动的民主议事会如期上演。267户村民,每月一聚一议,到会率从未低过95%,且坚持了整整12年。这一创新的基层治理模式,为我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成功样本。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带有稳定性,即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极少,是熟人社会。而熟人社会,信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民主议事会从无到有,从有变成规矩、乃至制度,是乡土社会信用的具体体现。但这种信用,在现代社会从熟人社会转型陌生人社会的当下,尤为值得称道。

  马路村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民主促民生,聚全村之力发展集体经济且成绩斐然——2005年这个曾经的落后村,村集体资产达到了4.6亿元,成了淳安的“经济第一村”。但相比经济增长,更值得称道的是,民主议事会“没有人发通知,也很少有人迟到,风雨无阻”。正是因为彼此的相互信任,这一会议变身为村民求取村子发展最大公约数的平台,最终促成了凤凰涅槃。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加速流动,也给基层治理带来了诸多的不稳定性。首当其冲的是人心涣散、信用不再。没有信用,基层管理寸步难行;没有信用,基层改革阻力重重;没有信用,基层发展举步维艰……陌生人社会如何凝聚人心,重构信用?我省基层治理作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民主议事会只是其中之一。

  有目标,才有动力。车尔尼雪夫斯基曾问道:“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围绕致富目标,马路村村民各司其职、各献其力,在合作中建立信用,在信用中摒弃“自私自利”,全力发展集体经济,终成淳安“经济第一村”;围绕慈孝目标,仙居村民人人尊老、爱幼、孝亲,在爱护中滋养信用,在信用中铸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会风气……这样的案例,在之江大地上比比皆是。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信用自会油然而生。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现代,信用的建立需要法律、制度和规则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可以说,民主议事会已成马路村的一项制度,且每次会议通过的议题,都落地成了村规。在衢州,1481个行政村陆续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工作,90%以上的矛盾在村一级得到化解;在乐清,911个村级组织推行“三法一公约”,基层治理多网合一。如果说,村规民约是一种集体承诺,那么制度就是让这种承诺变成社会信用的“法宝”。

  有保障,才能化解忧虑。信用很脆弱,一碰就破,但有保障的信用,就似铜墙铁壁,无坚不摧。保障既包含制度层面的,如嘉兴探索行政审批市县层级一体化,又包含法律层面的,如桐庐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但它们无一例外,直指人心,打破隔阂,加固信用。在马路村,信任村民,民主议事会12年如一日;信任村两委,“每月能领到免费大米和食用油,70周岁以上老人每年可拿到孝老金,孩子考上大学有专门的奖金”就是一大佐证。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信用,是基层治理的“末”和“土”,只有不断加固、提升,才能让其顺风顺水,进而助推国家这艘大船乘风破浪、稳步前行。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4 基层治理
筑牢信用之堤
2016-10-27 浙江日报2016-10-2700020;浙江日报2016-10-2700015 2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