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化

2.6万余首作品投稿徐志摩诗歌节

诗歌大赛感受诗的魅力

  本报讯 (记者 刘慧)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名句。今年是这位新月派代表诗人逝世85周年,为了弘扬他爱、美、自由的诗歌精神,徐志摩的故里海宁日前举办了一场诗歌盛宴——2016年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

  第四届中国(海宁)·徐志摩微诗歌大赛今年4月启动以来,依托微信、微博等多种网络渠道,组委会共收到来自海内外投稿作品2.6万余首,数量较2015年翻倍增长,大学生投稿作品数达3000余首,占投稿总量的11%。评选产生一等奖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5件、佳作奖10件和大学生特别奖10件。

  除了数量成倍增长外,投稿作品在题材上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思乡”这个永恒主题,本届微诗歌大赛的参赛者们把更多目光投向了社会。在相对传统的“爱情”“亲情”“思乡”等主题上,能够采用更为独到、细腻的笔触去描写,以小见大。不少参赛者用诗歌反映最美现象、长征精神和当下的环境治理等主题,传递社会正能量。一些参赛者转变视角,从一棵树、一滴水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抒发情感,进一步丰富了微诗歌创作的主题和内容。

  本届微诗歌大赛参赛者,无论是地域还是年龄段都分布更广。投稿者有来自北大、清华、复旦、浙大、香港中文大学等百余所高校的学子,也有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等海外著名高校的大学生,既有连年参赛的作者,也有众多新粉丝加盟。其中有不少中小学生。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微诗歌充满了青春气息,将焦点聚焦于学校内外与家庭亲情,往往能从与成年人不同的角度出发,发现生活中的独特亮点,从更单纯的角度挖掘诗意。在他们年轻的视角下,微诗歌有了别样风采。

  大赛期间,微博话题“第四届徐志摩微诗歌大赛”的阅读量达到800多万次,微信公众平台的粉丝也显著增长。借助于大赛的官方微博、微信,为参赛者提供了详细的赛事进度报道和答疑,依据重要节日推出诗歌主题,鼓励创作;针对热爱朗诵的诗歌爱好者推出微诗歌朗诵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

  近年来,海宁市通过主办徐志摩诗歌奖、徐志摩微诗歌大赛、徐志摩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推广徐志摩诗歌,将诗歌创作从专业领域拓展到普通人的生活中,让更多人感受诗歌魅力。据悉,2013年以来,徐志摩诗歌节还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作举办了徐志摩国际诗歌节,海宁诗人汉江、冬箫的诗歌也被译成英文在剑桥大学朗诵。此外,海宁还将于11月中下旬首次举办“新月如歌”徐志摩主题音乐诗会,全国不少知名诗人、诗歌爱好者将参与诗会。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3 诗歌大赛感受诗的魅力 2016-10-27 2025230 2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