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第四届乌镇戏剧节吸引了全球22个优秀剧目演出近80场——

乌镇:那束戏剧的“光”亮了

  10月17日凌晨,知名编剧史航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乌镇的面孔,戏剧节的酒窝。”两分钟后,第一个网友在下面评论:“迷人”。围观这幕互动的网友们送上了440个“赞”。不同时空坐标里,气息相投的人们在网络上表达同一种感受:乌镇戏剧节,迷人似酒窝。

  10月13日—10月22日,第四届乌镇戏剧节在江南水乡启幕。这十天里,小镇里云集了来自德、法、俄、日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台剧目近80场戏剧演出,创下历年之最;小镇上,戏剧嘉年华、小镇对话、戏剧工作坊、戏剧长街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待着人们随时去偶遇。

  “乌”,乌镇的乌,乌托邦的乌。在这个江南水乡,由文化名人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的戏剧节藏着一颗初心:在乌镇,造一座戏剧乌托邦。在本届戏剧节上,人们用“眺”来定义它的成长主题——全球一流的好剧,爆棚飙升的人气,全线飘红的票房,乌镇戏剧节像一束光,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迷人酒窝”,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家和作品,又能让这里的人们透过乌镇看到世界。

  乌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更艺术更国际的乌镇戏剧节成为中外戏剧人的理想国

  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那是一束叫做“梦”的光——酷炫的3场灯光秀分别在乌镇西栅景区的染布坊、昭明书院以及乌镇大剧院亮起来,在现场投影的画面当中,人们看到从中国古代传统戏院到欧洲罗马剧院的场景切换。

  似乎所有人都在惊叹。眼前是6个超现实的戏剧空间,它像是一处戏剧梦幻之旅——从希腊罗马戏剧空间到印度梵剧空间,从莎士比亚戏剧空间到日本能乐歌舞伎空间,最后从现代经典戏剧空间到未来戏剧空间。

  似乎所有人都在凝神。桨声舟影中,艺术家濮存昕、宋春丽、陈小艺、胡军、徐涛、任志宏用东方的语言,朗读和演绎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雷特》的人性、道德、爱情与命运。

  这是第四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式上的一幕。人们在中西方不同的戏剧场景切换中,看到中西方戏剧艺术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

  10月13日晚,第四届乌镇戏剧节在江南水乡启幕。戏剧节吸引了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台剧目近80场特邀剧目戏剧演出。近2000场次的“古镇嘉年华”表演团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穿梭于小巷水岸;6场小镇对话、5个戏剧工作坊、3个戏剧主题展览和5场戏剧峰会共同勾勒出乌镇戏剧节多姿多彩的戏剧风貌。

  以戏剧之名,汇聚全球文化是乌镇戏剧节的气魄。导演林兆华担任了新一届荣誉主席,来自全球最火爆剧目构成的“当代新经典”系列、“纪念莎翁”系列、“空间与身体”系列等支撑起整个戏剧节的骨架。其中,作为亚洲戏剧领袖林兆华的全新剧目《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也在乌镇戏剧节上全球首演。

  让人有点选择障碍的是,当晚莫斯科普希金话剧院带来的默剧《妈妈的诗》、陈明昊导演话剧《大鸡》与王翀导演多媒体剧《群鬼2.0》作为戏剧节的开幕演出,同时打出了“三响炮”。剧院门口,热情的粉丝们,已经把票炒到1000元一张了。

  这样热闹的场景,让戏剧节发起人、主席陈向宏不由地感慨4年前他们做第一届乌镇戏剧节时,不停地跟国外剧团发出邀请,可是收到的却是疑惑和拒绝。“如今,我们都不用再解释乌镇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今年51位来自国际戏剧节的总监们自发地齐聚乌镇,他们主动要求来看一看这个具有魔力的地方。”

  在首届乌镇戏剧节上,荣誉主席罗伯特·布鲁斯汀曾有过这样的预言:“乌镇的视野,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主要的国际戏剧事件,像阿维尼翁或爱丁堡。照首届交出的成绩,几乎可以达成这一目标。”看来,布鲁斯汀言中了。

  托

  ——因了这里,有水有桥,有戏有剧,随时可遇提携你的名流名家和国际大导演,托起了无数年轻人的戏剧梦

  因为戏剧节,乌镇已然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文艺男女青年的聚集地。

  听,乌镇的秋风缓慢轻拂水面的回响;看,青年的梦想飞速穿过大街小巷:一个念头、一个创意、一个故事、一次勇敢、一次成长……从虚妄到深刻,从幻境到现实,从炽热到悲凉,无数个日夜的戏剧创作,无数次遭受质疑和自我怀疑的被拒绝,被嘲笑、被轻视、直到遇见了乌镇戏剧节的“青年竞演”梦想便得以实现——因为青年竞演单元,面向世界各地青年舞台戏剧创作者公开征集候选剧目,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

  “青年竞演”是乌镇戏剧节为支持青年戏剧人特意设置的,胜出的剧目不仅能获得20万元的资助,还能去国际三大戏剧节观摩和学习。乌镇戏剧节发起人黄磊说:“有传承的艺术必定是经典永恒,代代相传,它需为大师与青年搭起桥梁。”

  于是,更多的年轻戏剧人探路乌镇。

  本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以“一滴血,一个旅行箱,一颗流星”为题,参赛团队进行30分钟的演出。乌镇戏剧节评委会最终从全国送审的200多部剧目中,挑选出了最有创意、最打动人的18部诚意之作,分别由18支青年戏剧创作团在蚌湾剧场和秀水廊剧园角逐包括最佳戏剧奖、最佳个人表现奖和特别关注奖。

  与往年不同,今年乌镇戏剧节的青赛特别增加了“观众选择奖”,观众们都有机会为自己心仪的好作品投下赞赏的一票。同时青年竞赛评委会在原有的黄磊、赖声川、史航、田沁鑫、周黎明5位评审的基础上,又新增了杨婷、李博、吴彼、徐堰铃4位新面孔。

  “青年竞演让人惊喜。”赖声川惊叹,今年的青年竞演单元入围数量为历年之最,水平也最高的,这更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因为所有参与者都在此拿出他们一片赤诚的处女作,所以对于参加青年竞演单元的年轻人来说,乌镇戏剧节起点很高,而且是真真切切“梦开始的地方”。

  “真没想到,去年参赛,今天评赛,传承与进步在青年竞演中完美体现。”本届评委吴彼说,他导演的剧目《静止》曾在第三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中荣获“最佳戏剧奖”。本届评委李博导演也是从首届青年竞演开始坚持参赛,坚定追梦3年,最终于2015年荣获“最佳个人表现奖”。这些从青年竞演走出来的青年戏剧人才,已经接棒中国戏剧的新主力。

  同样和票房一样火爆的,是年轻戏剧表演者高涨的热情。今年刚刚大学一年级的杨凯妮和自己的表演团队平均年龄只在20岁左右,接触戏剧不到一年,一次正式表演的经验都没有。“是乌镇戏剧节开设的青年竞演单元,给了我们登上舞台的机会,练到要死掉的感觉,只要一上台,浑身就像打鸡血一样。”杨凯妮说,其实除了上台演出的,还有很多“想来看看路数”的年轻人,为自己明年报名参赛做准备。乌镇,已成为他们走上专业戏剧道路的铺路石。

  “戏剧要发展,必须培养新生力量,乌镇戏剧节在这一方面做的努力尤其让人刮目相看。”孟京辉说,今年青年竞演的剧目增加了6个,因为好戏太多了。这也许就是陈向宏伟大又可爱的梦想:“我希望乌镇的孩子像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的孩子一样,从小就有戏看,从小在这里就能接触到国际化的戏剧和美术,将来也会有自己的戏剧社团。”

  乌镇戏剧节带来的不仅是连台好戏,戏剧的狂欢,在乌镇这种贴近戏剧本真的生活状态里,会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戏剧。赖声川、孟京辉、黄磊几位戏剧大咖们,分别用了一个词来描述自己心目中的乌镇戏剧节,连起来就是一句“激情的、执著的、纯真的孩子”——戏剧人,永远激情、执著。

  邦

  ——在开发商品房宅基地上,造大剧院造美术馆,种花草种理想,让“文化乌镇”的包浆越来越厚

  这是我们亲切而熟知的乌镇:空气中散发的是青砖瓦砾晕开的水墨之气,水面上荡漾的是木浆摇曳之后的层层涟漪,这里的每一座斑驳石桥、每一条羊肠小弄串联起来的是潺潺的梦,宁静而清冽,温柔而隽永。

  这是我们陌生又新鲜的乌镇:如梦似幻的江南水乡,因了每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戏剧节、艺术展等主题活动,乌镇成为一座生动诉说着当代中国故事的文化古镇。

  作为土生土长的乌镇人,现任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向宏从来不甘于只做景区,他要把文化注入乌镇——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文化传承,乌镇将与其他类似的小镇无异。

  可有谁知道,早在1999年,陈向宏筹备东栅老街修复时,乌镇毫无名声,基本上是“零游客、零知名度、零资本”。“当时谁都不看好东栅老街的开发。但没有想到的是,东栅当年游客就突破了100万人次。”到2003年陈向宏把投资借的钱全部还完后,开始西栅老街的开发。

  而最大的挑战是:西栅老街的开发保护是继续重复东栅老街的成功,还是走另一条全新的路?

  苦思冥想,陈向宏开始要往房子里填充内容——传统文化和名人文化。

  那是2000年,陈向宏从当地老百姓给他的一张台湾的报纸上,第一次知道有一个叫木心的人。木心在报上写了一篇文章,说的是1985年他从美国回到阔别已久的乌镇,乌镇的衰败给他留下了绝望的印象,他在文章的结尾写道:“永别了!我不会再来。”这句话一下子刺痛了陈向宏,于是他到处打听木心是谁,但没有一个人知道。

  后来,打听到的这个消息让人惊喜:木心是出生于乌镇的一位文化老人。陈向宏通过作家王安忆辗转联系上木心,两人通了整整5年信。后来,陈向宏把木心的祖屋根据他的回忆原样重建。后来,木心从美国回到乌镇,陈向宏陪他看了改建的乌镇后,非常高兴地做出决定:回乌镇定居。

  木心去世后,陈向宏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了一封信,信中说:“乌镇复兴的成功还在于没有假古董之感,这是诚恳,对于历史的诚恳。乌镇经得起看,足见其诚恳之深。”后来陈向宏请贝聿铭设计事务所设计了木心美术馆,“我可以说,这是中国古镇上最好的美术馆。”望着人来人往的观众,陈向宏很是自豪。

  入夜,跟随陈向宏漫步西栅,隔岸的灯火阑珊处,戏剧节的大戏正在乌镇大剧院上演。

  说起乌镇戏剧节,一开始就有人劝陈向宏排演一出“印象乌镇”。可是,中国已经有了那么多“印象”还缺一个“印象乌镇”吗?陈向宏在否定之否定后决定:建一座大剧院,办一个戏剧节,让“千年古镇”变成“文化乌镇”。

  记得,第一届乌镇戏剧节的时候,有记者问他:你觉得一个小镇需要办这么高大上的活动吗?陈向宏回答:“第一,在商言商,十多年来我孜孜不倦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抢占小镇文化的高地,以文化内涵来构筑起竞争的壁垒。第二,我是乌镇人,乌镇曾经出过茅盾,如今乌镇有了自己的美术馆,有了自己的大剧院,我相信未来的日子里,从这个小镇里走出去的孩子,更有机会成为艺术家、文学家。”

  今年春上,桃红柳绿,乌镇国际当代艺术展在乌镇启幕,陈向宏把全球界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都请来了。“请艺术家来我有个诀窍,先买一张机票请他们来看看乌镇,看完之后,艺术家们都说要来参加这个展。”陈向宏也分不清伯仲,究竟是小镇的魅力多一些,还是文化的魅力多一些。谁知道呢,已经不重要了。

  > 链接

  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其主办的乌镇戏剧节以文艺复兴为目标,依托乌镇景区拥有全国最优质的游客资源,以培植本土人才和熏陶大众审美为使命,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国文化小镇。

  戏剧人办戏剧节,专业人做专业事。乌镇戏剧节实行“艺术总监轮换制”。公司董事长陈向宏对戏剧节的举办实行放权,乌镇和艺术家不是甲方、乙方的关系,整个乌镇都是一个艺术平台。

  乌镇戏剧节,每年都有一个关键词,从首届的“映”伸出触角,到第二届的幻“化”成千,第三届的传“承”创新,直至如今的远“眺”未来,它已经从生活舞向了未来。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乌镇:那束戏剧的“光”亮了 2016-10-21 浙江日报2016-10-2100008;2010525;浙江日报2016-10-2100012;2010014 2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