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

增强话语自信

  G20杭州峰会,中国话语展示了中国风范,贡献了中国智慧。

  事实上,增强话语自信,提升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涵。探明并应用其内在学理,更助力浙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建设标杆省份,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优异禀赋,是思维交流工具,映像现实,构建意象,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可以说,语言边界就是世界边界。我们描述事物、思考问题、阐述思想、构设未来都得借助语言。但“话有几说,理有几讲”,谁来说,说什么,怎么说,就涉及到了话语问题——它是由特定的言说主体,在特定情境中带有特定目的,以特定方式表征的言语,是一种自觉的功能性语言实践。

  话语是物质性的。现代话语哲学深刻揭示了话语力量:社会重大变革多是话语孕育出的各种思潮的产物。发达国家、富裕阶层利用领先科技占据优质资源,通过话语输出词汇、概念、范式、思想等,编织起严密的语言文化之网,构设意义空间,型塑思维,框定意识,决定话语客体的存在方式。正如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感叹:一旦形成概念,“它像伸开的鬼臂搂着人们,把他们推向原本不想去的地方。”

  显然,话语内蕴权力,只有占据话语资源的主体才有话语权。

  这样,某种意义上的行为博弈就指向话语争夺,意在压制异质话语。自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经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西方社会以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为旗帜,占据着世界话语制高点,把控着话语权。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将话语权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武器,通过“议程设置”,即国际媒介频繁设置“自由”“民主”“人权”等议题,诱导世界民众认同其意识形态,复制其行为模式。尤其是科技文化领域,西方创设的理论、概念、体系、范式等覆盖全世界,其他人只有跟从的份儿。我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大多是看客和听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

  因此,亟须加强中国话语建设,增强话语自信,参与引领人类走向。

  树立话语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做人做事讲究内敛,“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甚至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就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故而国运昌盛,文化鼎新,民族复兴,要表现出敢于发声,亮出思想,在世界话语领域占有应有地位,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责任。

  增强话语力量。话语的穿透力来自思想引领力、经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力,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更直接定义为“知识与权力的融合”。增强话语力量,既要增强综合国力,以实力说话;又要加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以代表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增强中国话语对世界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引领力;还要积极参与构建嵌入国家价值的国际规范,提升话语的国际认可度和合法性。

  维护话语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90寿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张五常教授作《中国的经济制度》主旨发言,那句“他那权利要有清楚界定的理念,唤醒了一个庞大国家”的中国话语,赢得了世界经济学界的赞誉。用中国特色话语展现中国特色智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话语呈现自我创造世界,中国应有话语自信,浙江应有话语自信。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5 增强话语自信 2016-10-20 2008062 2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