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文化

浙师大搭建广西首个在线希望小学实践基地

千山万水外 名师一线牵

  本报讯 (记者 郎擎宇 通讯员 陈熠舟 李玉梅) 说起支教,人们并不陌生,但你能想象支教老师和孩子相隔1700多公里“面对面”上课的画面吗?

  日前,由浙江师范大学搭建的广西首个在线希望小学实践基地在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东安乡双棒村双棒希望小学成立。

  双棒希望小学靠近中越边境。一幢教学楼、一幢两层宿舍楼、一个小食堂就是学校的全部建筑。学校现有370名学生、19位在职教师,采取包班制教学。由于教师人数不够,学校只开设了语文、数学两门主干文化课,体育、美术、音乐等素质课程均由班主任兼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还在寻找被埋在废墟下的儿子……”《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上,浙师大老师借助“互联网+”远程教学系统给孩子们进行远程授课,将学习内容以图文、视频、音乐的形式呈现,并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解惑。“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屏幕另一头的老师抛出问题后,广西的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我看到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

  在当地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堂英语课上,当老师教完一首字母歌后,远在金华的浙师大留学生还通过视频与孩子们展开互动,让同学们体验到了原汁原味的英语口语。孩子们看着视频中的外教,兴奋不已。

  相隔千山万水的教学双方之所以能实时沟通,依靠的是浙师大教育学院研发的“智慧云”公益平台。“这套系统打破了时空限制,教学双方能够实时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浙师大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狄伟峰介绍,“我们甚至将这套系统架设到操场上,在线教授排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当地师资紧缺的现状,浙师大名师通过这套系统为当地教师开展教学讲座、实时评课,帮助当地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王淑环是双棒希望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有10年教龄。“浙师大老师的教学方式相对灵活,比如前一天的预习环节老师就会留下一个‘悬念’,等到第二天上课再与学生一同揭晓谜底。”她说。

  除了单纯的课堂教学,依托师范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优势,浙师大还在当地开展在线心理辅导和在线主题班会。狄伟峰告诉记者,针对当地学生课余活动缺乏的现状,学校还开设了朗诵、书法等5个在线社团。

  据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接下来还将在广西、贵州等地搭建更多的在线希望小学实践基地。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2 千山万水外 名师一线牵 2016-10-19 2004276 2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