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实时监测航天员生理参数

浙江科研力量助力飞天梦

  本报讯 (记者 俞吉吉 通讯员 周炜) 10月17日上午8时,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升空。入轨后,将与天宫二号在高度为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交会对接,开始长达33天的飞行。在这段漫长的太空探索飞行中,也有来自浙江的科研力量。

  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升空之前,由浙江大学研制的“无创心功能监测仪”已于9月15日随天宫二号在太空中静候,将为神十一航天员进行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理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在保障航天员健康以及航天员太空长期生存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同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有多年的合作历史。浙江大学1977年在国内率先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浙大生物医学工程的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茅。10年前,从2006年9月开始,双方合作研发了“无创心功能监测仪”。经过5年的艰苦研制,满足了交会对接任务对航天员新型医监医保设备的更高要求,2011年9月29日随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进入太空。这个仪器有点特殊,测血压的设备和地面袖带式不同,是在胸部连上心电电极,在手指上戴上血氧、脉搏波传感器,对心电信号和脉搏波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理参数。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发射,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了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刘洋等三名航天员首次成功使用天宫一号中的“无创心功能监测仪”进行了血压和心血管参数的无创连续监测,数据顺利传回地面,效果良好。2013年6月又为“神十”的三名航天员做了生理监测,这次待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施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之后,将对航天员进行在轨生理状态的监测,继续为神舟十一号保驾护航。

  10年来,双方的合作更加全面密切,包括航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航天医学影像技术研究、空间环境电生理检测仪器研究以及空间环境下心脑血管基础生理研究等,同时还进行了人才的联合培养。在“无创心功能监测仪”应用于天宫一号后,前几年研究团队继续在心脑血管监测仪器领域进行开发,2015年三个新产品已经完成第一轮样机的验收。为深化合作,推进发展,双方还将成立“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浙江大学航天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实验室”,目前该联合实验室的筹备工作已经就绪。

  此外,天宫二号的试验任务中也有浙江科学家的身影。身负空间监测使命的伴随卫星上,负责地面和太空通讯联络的一台测控应答机是由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团队自主研发设计的,“把地面上的指令传上来,再把卫星获得的数据传回去”,金仲和说。事实上,同类设备在卫星上的应用也较为常见和普遍,那么,这个长110毫米,重量不足100克的“小家伙”又有些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团队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研发,在国际上首次将这个设备的重量由公斤级降到百克级,极大地减轻了卫星的重量,但仍集各种功能于一身,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还可以在地面上远程控制通讯速率,“这样的测控应答机在国内应该还是首例”。金仲和还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团队正在设计视频成像卫星,延续了“精巧”这一该团队设计研发的专属特色,“小家伙”的重量将在20公斤左右,能够从太空拍摄地球,这好比在太空玩转VR技术,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空间操作任务。

  当记者问及其中的技术是否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也有价值时,金仲和表示,测控应答机实际上是个通信设备,与手机类似。视频成像卫星本身对日常生活也是有用的,例如某地出现热点事件时,视频卫星可以及时提供视频图片信息。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浙江科研力量助力飞天梦 2016-10-19 2005719 2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