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时评

安全感岂能毁于
“水中PM2.5”

  消除亚硝胺带来的不安全感,需要政府与百姓一条心,以最大的诚意去公布信息,以最大的决心去解决问题。

安全感岂能毁于

“水中PM2.5”

吕苏娟

  近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陈超课题组,对全国饮用水系统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调查发现,中国是世界上亚硝胺检出情况最多样的国家,其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浓度最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亚硝胺与消化道癌症密切相关。安全问题的再次出现,又一次引爆舆论。

  人们的关注点在于,为什么至今我们才重视亚硝胺,为什么最初的检测标准没有把亚硝胺列入其中,这一问题将对公众造成怎样的伤害?过去,饮用水中的亚硝胺一直被认为是可接受的“消毒副产物”。但伴随水污染的加重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亚硝胺的危害性逐步为公众所知并引发焦虑,这需引起高度重视。

  就亚硝胺类(NDMA)而言,美国加州的指导值是10ng/L。中国出厂水和龙头水中的亚硝胺检出率是美国的3.6倍,西欧国家饮用水的亚硝胺浓度更低。而截至目前,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中还没有亚硝胺这一检测项目。更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我们实施的新饮用水标准检测水质的指标达106项之多,却独独没有亚硝胺这一项,是受制于技术检测水平,还是麻痹大意所致?这值得各方反思。

  诚然,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100ng/L相比,我国出厂水和龙头水中NDMA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ng/L和13ng/L,即便亚硝胺风险最高的长三角地区,这组数据也仅为27ng/L和28.5ng/L,相距仍较大。大多数学者也认为,中国饮用水中的亚硝胺类物质含量不会影响饮用水安全。但“亚硝胺或与致癌相关”的风险始终存在,且饮用水是百姓的必需品,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国内,PM2.5的出现就是一大实例。因长期未重视,大范围的雾霾天持续出现,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此次,亚硝胺被一些人冠以“水中PM2.5”,也道出了两者的相似之处。庆幸的是,在大规模危害出现之前,我们就主动采取科技手段,及时掌握情况,并具备了处理能力。国内十几家自来水公司已有专业检测亚硝胺的设备,清华大学等少数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已经具备了亚硝胺的检测能力,就是一大佐证。不过要明确的是,如全面放开检测,这些设备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有效化解风险的。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百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建立不易,瓦解却极为简单。隐而未觉、觉而未发、发而未改,都可能击碎它们。因此,相关部门首先要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杜绝谣言和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让百姓及时掌握事件的进展情况。其次,对于是否出台亚硝胺检测标准,要最大限度地听从民意,为标准的出台与否求取最大公约数,同时也让百姓明白饮用水亚硝胺的处理非一时一刻可解,设备、技术、人才等的跟进亦至关重要。最后,面对亚硝胺可能造成的危害,要及时做好应急预案,并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加以落实,确保将可能出现的危害降到最低。

  当前,环保部正在计划发布城市的水质排名。未来,和空气质量指数对应,城市水质指数也将走进公众视野。但没有“水中PM2.5”指标的城市水质指数能否与有PM2.5指标的空气质量指数一样发挥作用?这需要科学回答。但对于公众个体而言,担忧和质疑的不安全感将会始终存在,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安全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消除亚硝胺带来的不安全感,需要政府与百姓一条心,以最大的诚意去公布信息,以最大的决心去解决问题,最终营造起充满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和谐社会。


浙江日报 时评 00015 安全感岂能毁于
“水中PM2.5”
2016-10-17 浙江日报2016-10-1700011;浙江日报2016-10-1700007 2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