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社会

我省将集中整治“号贩子”

建立“号贩子”黑名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本报杭州10月11日讯 (记者 沈晶晶) 10月11日,本报刊发《记者暗访杭城多家医院,发现“号贩子”依然存在——网上门诊已满,他们居然有号》,引发社会关注。记者从省卫计委获悉,针对“号贩子”和“网络医托”等社会关切的问题,省卫计委目前正联合省综治办、省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省公安厅等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查处“号贩子”违法犯罪行为。

  今年1月,北京一医院白衣女子怒斥“号贩子”事件,引发了大家对“号贩子”问题的关注。5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集中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在年内分三阶段严打“号贩子”,未来还将建立“号贩子”黑名单,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据了解,此次专项行动主要以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地区为重点,对大型综合性及专科医院周边情况进行排摸,锁定经常在重点医院附近活动的“号贩子”。每月集中力量组织一次统一整治行动,实行不间断地打击。一旦发现内外勾结、幕后组织等违法线索,将组织精干力量,实施重点打击。

  近年来,不少传统“医托”将“阵地”转移到互联网,散布有害信息和虚假广告,并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揽客。对于网络上的有害信息网址、链接、关键词,有关部门将及时报告、及时清理,并依法对从事“号贩子”和“网络医托”的违法违规网站进行处置。

  “号贩子”和“网络医托”存在,根源在医疗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就诊流程规范管理方面的问题。要标本兼治,最终依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因此,本次专项行动对重点医院流程梳理、医疗机构人员管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目的在于斩断“号贩子”和“网络医托”利益链条,铲除“号贩子”和“网络医托”生存土壤。

  重点医院须全面梳理实名制挂号就诊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网络预约、移动互联网预约、自助机具预约等非人工预约方式占比,逐步实现非急诊全面预约诊疗,进一步优化看病流程。同时,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管理也要更规范,对内部人员参与倒号现象“零容忍”,取消医生个人手工加号条,严禁医务人员通过商业公司在互联网上预约挂号、加号,并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进一步解决医疗资源供需矛盾。我省正不断完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扩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构建首诊在基层、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既为老百姓提供公平就诊机会,也能避免盲目无序就医的情况。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6 我省将集中整治“号贩子” 2016-10-12 1968715 2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