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别让假货毁了未来

  作为国家的一分子,企业有必要更有义务,规范自身,销毁假冒伪劣产品,以更加端正、更加阳光的形象,走向世界。

别让假货毁了未来

吕苏娟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对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商品质量的专项检查结果:抽检的497次样品中,商品总体不合格率达34.6%,其中内在质量不合格的约占93%。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暴露出“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意识的缺失,也揭示出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恶劣生态环境。

  截至2015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4.6亿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8.3万亿元。电商经济的繁荣,极大便利了消费者的生活。但电商平台门槛低、把关不严等问题,致使假货、次货等充斥消费市场,亦极大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尽管消费者、企业、政府各方都在加大打假力度,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需求让假货有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是监管的不到位。

  有专家指出,中国网购人口已经度过“刘易斯拐点”,电商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意味着需求端已近饱和,新一轮的企业更新换代已悄然来临。

  在这一轮的竞争中,如何取胜?得民心者得天下。质量,是企业得民心的基础。“假货=高利润”的逻辑误区,曾让一些企业尝到甜头,但失去民心的企业,就像一棵没有水分供给的树木,终将枯萎而亡。而紧抓质量之“水”的企业,却可持续生长。改革开放后,中国延续至今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是以质取胜的,比如娃哈哈、海尔等。作为新兴事物,电商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把好质量关,坚决杜绝假货。

  纵观世界百年名企,“高品质”亦是它们最显眼的标签。因为高品质,人们甚至愿意用远超商品价值的价格购买商品。瑞士手表、LV包包等动辄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却依旧有人买单,就是一大佐证。可见,商品的价值,关键在品牌,最终还在民心。当前,我国虽已有一批世界一流企业,但这些企业要变成百年名企,还需历经品牌锻造、市场锤打和民众归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高品质这一基石。

  但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还需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当前,因制假售假的企业层出不穷,一些以质取胜的企业,被挤到了生死边缘,艰难求生。这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制假售假企业的惩处力度,不断完善社会征信体系,构筑起良性的企业发展生态系统。同时,对于以质取胜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形成虹吸效应,最终锻造出世界一流的“中国品牌”。

  G20杭州峰会刚刚落幕,世界聚焦中国的目光还未远离。当此之时,企业更有必要规范自身,销毁假冒伪劣产品,以更加端正、更加阳光的形象,走向世界。“中国梦”已扬帆起航,未来的旅程需要个人、企业和政府各方的共同守护。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4 别让假货毁了未来 2016-10-10 浙江日报2016-10-1000014;浙江日报2016-10-1000012 2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