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社会

亲情陪伴
勿待重阳

  重阳节,关爱老人的话题再一次被提起。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父母已经变得如此容易满足了——所谓的孝顺,不过是儿女回家看一眼而已。就像歌里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当前因子女外出学习、工作、定居等原因,导致父母成为“空巢老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对不少空巢老人而言,即使是儿女多回家,也成了一种奢望。在采访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为人父母的那种纠结:他们盼望着多看看自己的孩子,却又担心自己会影响孩子们的工作。

  然而,作为子女,我们也该问问自己,我们真的有那么忙吗?记者在这些天的采访中发现,不少子女事实上更关注的依然是对父母物质生活的保障。对于自己父母精神上的需求,却关心甚少。一些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时候,往往一个老人被照顾得越好,他的孩子也就越少来看望他。所以,有些老人明明身体无恙,却老喊着这儿不舒服,那里有点疼,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来看看自己。

  听到这些,总不免让人心酸,更应该让我们反思,父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浙江比全国更早面对养老问题。1987年,我省提前全国1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984.03万人,占总人口的20.19%,位于全国前列。由于无人陪伴,许多老人虽然衣食无忧,精神上却显得孤独、无助、自卑。

  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尤其是家庭亲情和天伦之乐,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做子女的,更需要理解、尊重、关心、体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上给予其慰藉,让他们更开心。事实上,再多的邻里帮助,再多的政府补助,都比不上子女的亲自陪伴,贴心守护。即使因为客观原因无法经常见面,也要多利用电话、短信、微信、视频保持“天天见”。

  “假如父母再活30年,自己平均每年回家5天,减去外出应酬、睡觉等时间,每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大概只有24小时,30年才不到一个月。”这样一道残酷的“亲情计算题”,曾在网上被频繁转发。希望关爱老人,不仅是重阳节、春节等特定节日的一句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天的关心、每一点滴的小事之中。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6 亲情陪伴
勿待重阳
2016-10-10 1962360 2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