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生态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优化人才成长生态

宁波筑巢引凤延揽全球人才创业创新

  金秋,甬城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自海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前沿的科学技术、丰沛的投资资本等创新要素,如约相聚“2016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上演一场激情四射的“才富”碰撞。

  据统计,本届人才科技周达成项目合作、技术服务、人才引进等意向2900余项,签约科技合作、平台共建和投资项目等45项,签约(投资)额18.5亿元。

  举办“人才科技周”,广聚海内外人才智力,博纳高科技创新成果,是宁波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现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发展智能经济,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争取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提供人才支撑,努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力建设“蔚蓝智谷”和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人才政策,凝聚全市之力,引来凤凰东南飞

  东方大港,万商云集,改革开放的天时地利、重商亲商的人文底蕴,让宁波早早确立了全国产业重镇的地位。然而,此时的宁波却有着别样的窘迫:知名高校少、科研院所少,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先天不足。如何从城市间激烈的“引才引智大战”中突围,为经济转型注入强大动力,成了宁波市委、市政府最关注的问题。

  人才,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强人才就是强实力”。宁波市委主要领导明确提出,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建设人才强市作为“第一工程”,采取特殊的政策,营造特殊的环境,努力使宁波成为人才向往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价值实现之地。

  引育人才,必须创新机制,敢于花血本、投真金。2011年,宁波启动实施海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引进“3315计划”,对入选人才、团队分别给予100万元、500万元至2000万元资助。从那一年起,宁波顺应人才资源全球流动、全球配置大趋势,瞄准智能经济、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节能环保与清洁能源等领域,以产业创新为目标,精准推出一系列人才引育措施。

  2015年8月,宁波人才发展新政策25条正式发布。新政不仅明确了对新引进的海内外顶尖人才领衔的重大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的资助,对高级及以上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安家补助,对创客人才、基础人才给予购房补贴等激励措施,还实现了首次制订人才分类目录、首次实现新政加总规的融合、首次建立创业扶持的动态升级扩面机制等9个方面体制机制创新。据统计,仅去年,宁波市本级人才发展专项投入就达5.8亿元,居全省前列。今后5年,宁波还将新增5亿元资金,用于人才发展。

  今年6月,宁波再次提升“3315计划”政策,在保留原先资助措施的基础上,新增了对全球顶尖人才领衔的高端创业创新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对“3315计划”人才团队入选省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的,给予最高400万元配套资助;对5年内发展成长较快的“3315计划”企业,再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等6个方面政策。以期更大力度支持各类人才在宁波创业创新,更大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宁波引荐人才,更大力度为人才在宁波安心发展提供综合保障。

  瞄准全国首个“中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宁波把人才作为重要支撑,在最新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中,将制造业人才提升工程作为八大重点工程之一,还抓紧制定智能经济人才特别支持计划。

  为补足宁波人才结构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和软实力,宁波近期还将出台“泛3315计划”,大力引进信息经济(电子商务)、港航物流、金融创投、文化体育、教育卫生、时尚创意、科技服务等城市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和团队。

  据统计,近5年宁波市本级出台的人才政策就超过100项,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确立了人才政策竞争优势。

  同时,宁波通过整合部门资源、延伸工作触角等方式,全力构建以宁波帮亲情网、顶尖人才聚合网、莘莘学子回归网、海外工程师引智网、高技能人才培育网为主体的常态化人才引育“五网”体系,形成人才引育的聚合效应,吸引了加拿大“两院”院士吴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李明、原美国西部数据公司副总裁毛思宁等一批领军型人才落户。

  集全市之力,连续11年举办“人才科技周”,带动各县市区同期开展各类人才科技活动,不仅为海内外人才创造对接资本的良机,还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成效。

打造发展平台,优化服务环境,

凤栖梧桐舞新姿

  甘中学,原ABB集团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首批特聘专家。两年前,他受邀参加宁波人才科技周,了解了当地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优厚的人才政策,便决心来甬创业。去年,甘中学领衔的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落户余姚,逐渐集聚起18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组成的团队,成功自主研发出双臂柔性机器人、3D视觉弧焊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等7款技术水平领先的智能机器人,为近50家宁波企业提供了“机器换人”技术服务。

  眼下,仅在余姚,就聚集了甘中学、姚力军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成为宁波新材料、机器人等产业发展的高地。

  这得益于一个“无中生有”的平台。2012年人才科技周,宁波“千人计划”产业园余姚园区揭牌成立。作为浙江省首个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园区重点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一园三基地”,为海内外人才实现科研项目产业化、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提供有利条件。

  在大力进行人才引育的同时,宁波市委、市政府清醒地看到,光有凤凰还不够,还要有梧桐可栖,必须加快打造高端平台。为此,近年来宁波通过打造“两城”人才高地,建设“千人计划”产业园,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建分校、分院、分园等方式,集聚创新要素,提升高层次人才的承载能力,累计引进、共建400多个创业创新平台,实现人才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新材料科技城,是宁波探索人才管理改革的试验平台、人才引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平台,已出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专项政策,在财税、土地、金融、科技、职称、身份、户籍、医疗等11个方面先行先试,开创了不少“宁波经验”。如今,这里已集聚各类人才6万人,其中国家、省“千人计划”专家92人,正逐渐在宁波产业转型发展中崭露头角。

  在北仑,新崛起的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吸引了宁波海洋研究院、宁波大学梅山海洋科教园、海洋金融小镇等重点平台落户。未来,这里也将成为宁波海洋产业人才集聚地和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区。

  留才,留心。宁波还贯彻“店小二”服务理念,推行“妈妈式”服务,提升软环境,促进人才“落地生根”。2014年,宁波组建运行了由25家市级部门联合、市县乡三级联动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已提供人才服务近万人次。针对人才创办企业个性化困难,宁波市组建了“助创专员”队伍,为人才企业提供“一对一”和组团式跟踪服务。

  同时,为解决人才发展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宁波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起市场化人才选用机制。今年,宁波出台了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实施意见,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推动人力资源企业向“人才+资本+互联网”全生态链创投企业转型。由社会力量建设运营的人才项目孵化平台在宁波应运而生,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26家,已培育毕业企业1300余家,在孵企业近1700家。

  另一方面,宁波探索构建市场、用人主体、专业组织联动的多元人才评价模式,打破了引进人才在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方面的限制,逐步建立起以能力、实绩、贡献等评定标准的全新评价办法。

  “只要是人才,宁波,就给你一个创业创新的平台。”兼容并蓄的人才观、务实有效的引育政策、良好贴心的成长生态,让海内外人才感受到宁波的诚意。群英汇集,宁波由此逐渐蜕变为高端人才荟萃、创新要素集聚、创业激情涌动的“蔚蓝智谷”。

  目前,宁波人才总量已超200万人,海外高层次人才8000多人,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分别达75人、198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3人,有97个高端团队和33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市“3315计划”,7个高端团队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名列全省前茅。


浙江日报 生态 00007 宁波筑巢引凤延揽全球人才创业创新 2016-10-10 浙江日报2016-10-1000009;浙江日报2016-10-1000010;浙江日报2016-10-1000008;浙江日报2016-10-1000012 2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