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灾难来临,他正动员群众撤离

——追记苏村山体滑坡中因公殉职的好干部周根富

  10月8日7时30分许,遂昌县殡仪馆。天阴沉沉的,萧瑟的秋风带着些许寒意。北界镇苏村村民郑权伟匆匆赶来,送周根富最后一程。

  终年57岁的周根富,生前是北界镇的一名普通干部,但他的突然离去,却牵动了太多村民的心。苏村的村民来了,北界镇的干部群众来了,他曾经工作过的古楼、应村、金竹、石练、濂竹等乡镇的村民也来了……近300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周根富的追悼会。

  拨开人群,郑权伟来到周根富的遗像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是他,最后一次上门劝说我们转移,救了我丈母娘和老丈人……”

  生死一瞬间,他和没来得及转移的群众一起失联

  周根富的生命,定格在2016年9月28日17时28分许。那一刻,高悬在苏村“破崩岩”的一处高山,在台风带来的暴雨冲刷下,发生山体滑坡,当天已三进苏村劝离村民的周根富,和来不及转移的部分村民一起失联。

  直到现在,周根富的办公室依然保持着他离开时的样子:一部电话、一摞工作笔记,还有半杯没来得及喝完的茶。

  他的工作笔记,停留在9月28日14时30分:苏村地质灾害点,在侧面已发现新的塌方,两边已塌,中心独立,省专家明天来测点。到村里去……

  看得出,“到村里去”这4个字,明显加重了笔力。

  苏村的破崩岩自然村,共有43户人家143名村民。这些年,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里常住人口只剩下58人,且多为老年人。

  “鲇鱼”来势汹汹,苏村又是地质灾害隐患点。28日,包括周根富在内的23名干部分成4组,来到位于半山腰的村里做工作。

  “这个村以前也经常有石头从山上滚下来,所以大家没太在意。”从山体滑坡灾害中死里逃生的村民苏瑜民回忆。

  当天16时多,一些原本已经被转移安置到苏家大院的村民坚持要回家做饭,周根富和同事们第三次进村劝说。

  17时28分许,伴随着“隆隆”声,飞溅的泥浆夹裹着巨石倾泻而下,瞬间将房屋、农田和村道尽数掩埋。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最后见到周根富的是北界镇农经员周瑞禄。出事时,他正开着车往村外跑,和周根富仅隔着10米远的距离,就连按了几下喇叭叫他上车。然而,鸣笛声在塌方的巨响中显得那么微弱。

  几乎是一瞬间,逃生的村道倾陷,周瑞禄连同车子一起被埋。顽强的求生本能驱使他循着一丝光亮,撞碎车窗逃了出来。站在废墟之上,他大声呼喊着“周叔”,却再也没能见到老周的身影。

  “他真是个大好人,一次次来劝我们撤离,救了村里多少人啊!”灾民临时安置点里,87岁的苏村村民苏光佑说,当天傍晚他也撤到了苏家大院,后来跟着几个乡亲返回家里拿东西。前脚刚到,后脚周根富就上门来劝了。就在苏光佑走出家门100米左右的时候,山体滑坡了。

  退居二线的他,工作劲头不减当初

  周根富的座椅后挂着一张工作牌,“服务承诺”一栏里写着4个字:尽心、尽职。照片上的他面相憨厚,有着深深的眼袋,略显疲惫的眼神却透着坚毅。

  周根富是北界镇的调解员,年轻的时候在应村乡、石练镇等地当过乡长、镇长和党委书记。如果不是办公室里的那块“遂昌县‘五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牌子,很少有人意识到周根富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纪。

  “如果年轻体力好点,或许……”话说到一半,北界镇工作人员阙相华沉默了。明年10月就退休的他,已经和周根富共事12年。

  和阙相华一样,周根富已退居二线。台风来临前,镇里原本安排他留守后方,可周根富却自告奋勇,硬是冲到了一线去。理由是“镇里人手不够,更何况村里的情况还是我比较熟”。

  “年龄上我是他的老哥,工作上他是我的老哥。”阙相华印象里的这个老伙伴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做事条理清晰,农村工作经验丰富。

  在北界镇工作的12年里,周根富踏遍了这里的每一片土地,熟悉村里每一户农户。“我是农民出生,就要想农民的事,说农民的话,为农民跑腿。” 他常这样说。

  “老周对我来说,亦师亦友。”谈及周根富,原北界镇党委书记范建文说,“他是老干部,资历深,责任心强。农村工作突发事件多,他总能想到解决的办法。”

  工作38年,扎根乡镇38年。一直工作在基层的周根富对农村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周根富的儿子、如今在遂昌县纪委工作的周罗敏回忆,父亲曾不止一次地教育他,“农村工作要将心比心,站在农民的立场去想事情、办事情。”

  “80多岁的爷爷奶奶住在遂昌乡下,房子背靠大山。每到下雨天,父亲都会雷打不动地往家里打电话,叮嘱他们注意安全。”周罗敏说,9月28日那天父亲却爽约了。感到异样的一家人不停地打电话,直到苏村传来噩耗。

  “老周平时工作忙,但只要一回家就会帮我干活……”周根富的妻子罗润谊倚靠在床头,哭红了双眼。在她眼里,老周工作起来很拼。2000年左右,老周还在石练镇当镇长,为了给镇里争取项目,从金华出差回到遂昌的他,连家门都没进,就直接带着项目设计图纸下了村。

  虽然这些年退居二线,周根富还是那么拼。

  整天泡在村里,村民待他如亲人

  在距离北界镇政府6公里外的白水村,一条康庄公路通向整洁的村庄,清溪之畔一排新式楼房格外醒目。

  这里曾经是北界镇出了名的落后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王朝鑫说,村里刚开始推广农村医疗保险时,村民都不愿意交保险费。那段时间,周根富每天都在白水村挨家挨户地串门,做工作。一来二去,不仅工作顺利推进,他也和白水村的800多名村民成了朋友。

  在王朝鑫看来,周根富驻村联系的6年时间里,白水村脱胎换骨,变了模样。“过去道路坑坑洼洼,村民盖房子要把砖石、木材运进村里,全靠肩挑背扛。”他说,这条长约1公里的康庄公路项目就是老周一趟趟跑出来的。

  频繁进村的老周在村里威望很高,深受村民喜爱。有一次,周根富到村里办事,摩托车停在路边,下起了大雨。等他回来,发现车子已经被村民遮上了塑料布。周根富曾经和王朝鑫说,这个暖心的细节,是他最骄傲的事。

  那是一辆红色的男式摩托车,85后姑娘、时任白水村大学生村官的方晓印象深刻,在公共交通并不发达的农村,周根富下乡全靠它。

  “那时候,周叔经常骑这辆摩托车带我去村里,一路上教给我很多农村工作的经验和方法。”方晓说,从周根富身上学到的第一点就是做事一定要有责任心,要考虑细节。

  “他就像是我的爸爸一样……”方晓说着,禁不住哽咽起来。

  在周根富失联消息传开后,每天都有一拨拨的群众,不断地打听他的消息。71岁的白水村下山移民毕法根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如果不是周根富,自己或许至今还住在半山腰的危房里。

  秋雨蒙蒙,石练镇政府大楼后面的一片茶田郁郁葱葱。再过几日,秋茶采摘就要结束了。“这一片过去都是中低产田,2000年前后,老周在这当镇长时带领我们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才有了如今的景象。”周根富曾经的老搭档、石练镇干部方松青望着这片茶田,沉默了。此刻,他多想再为那个总是风风火火的老伙伴泡上一杯清茶,聊一聊帮助农民增收的好办法。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灾难来临,他正动员群众撤离 2016-10-09 浙江日报2016-10-0900009 2 2016年10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