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寻访红军挺进师奋战3年的金华婺城区银坑村——

红色火种,在山村永存

  从金华婺城区一路向西南,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后,同行的当地人提醒,现在车轮下的银坑公路,就是当年在粟裕将军亲自关心下,修建起来的通村公路。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和政委刘英的带领下,曾经在婺城区沙畈乡银坑村扎根3年,留下一段传奇。

  在这里,挺进师汇合闽浙边革命力量,先后开辟浙西南、浙南游击根据地;在这里,挺进师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让浙江的革命烈火越燃越旺;在这里,挺进师从战略上策应了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长征,保存和培养了一批坚强的军政干部,为中国革命在南方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满怀崇敬,来到银坑村,追寻当年红军挺进师的红色足迹。

  深山里

  军民鱼水情深

  进入银坑村,正是金秋时节,满山金桂散发出馥郁的香气。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935年2月,中央决定以先遣队先头部队和江西怀玉山被敌兵包围后突围的部队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挺进浙江,转战浙赣线中段以南地区。

  银坑村党支部书记陈凯良的奶奶许云香,是解放后银坑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每当奶奶给我讲那段历史的时候,她都特别兴奋。因为从那时起,她就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后代也是追随着长辈们的脚步,一直努力把银坑的红色资源保护好、建设好。”

  1935年5月20日,挺进师来到银坑村。红军最初进驻银坑时,并未住在村里,而是在距银坑村还有10多里山路的龙门顶、金竹坞、毛坪坞的山棚里落脚,只有晚上才会到村里来。当时,许云香的手指有个病变,挺进师的军医三天两头往她家跑,义务为其治疗,两个月后,她的手指就痊愈了。

  陈凯良说,奶奶经常以割猪草为名,把吃的穿的送上山,有时候还会把情报送到部队手里。许云香只是银坑众多支持红军的老百姓之一,胡根凤、陈樟珠、陈风英、董翠花、吴水妹等一个个村民的名字,都被印刻进银坑的红色历史中。

  小山村

  成为大根据地

  银坑村的正中心,有一尊2.8米高的粟裕将军铜像,铜像周边的广场,是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的主要场所。“银坑村有1100多人,大家对红军特别有感情,祖祖辈辈都记在心里。”陈凯良说,2015年,在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下,村民们自发集资,建造了这尊粟裕将军铜像,以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

  1935年5月,挺进师进入银坑村后,立即召开村民大会,打土豪劣绅,还在墙上张贴和书写了“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参加红军最光荣”“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分地”等大幅标语。

  粟裕带领挺进师在银坑、遂昌一带,采用迂回作战的方法,不但躲过了国民党保安团的“清剿”,还把沿途打击恶霸地主收缴的财物分发给贫农,在当地收获良好口碑。

  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7年初,红军挺进师以银坑(汤溪边区)为根据地,建立了党支部、贫农团、妇女会、赤卫队等组织。

  根据地也十分重视山区经济建设,欢迎平原客商进山做买卖,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也保障了挺进师的军需供给,银坑逐渐成了红军军需的重要补给地。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之后,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由原红军挺进师改编的部队北上抗日,前往皖南集中。

  看今朝

  红色薪火永续

  红军挺进师的战斗历程,是一曲英雄的壮歌;挺进师革命将士的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挺进师在银坑留下的印记,是银坑人永远的骄傲。

  为了纪念英雄,激励后人,2015年,在金华市和婺城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银坑村筹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陈列室。时至今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陈列室已经完成基本的展品陈列,位置就设在银坑村的文化礼堂里。

  村里的原党支部书记傅根财,曾一直担任这段历史的义务讲解员。他说,前几年,粟裕将军的身边工作人员还专门从北京赶到银坑村,考察粟裕将军在银坑办公居住的旧址。今年6月21日,这名工作人员又送来多部有关粟裕将军的专著,供挺进师陈列室留存。如今,陈列室除了粟裕将军的资料外,最多的就是当年挺进师作为革命火种,在银坑3年中蓬勃发展的历史。

  正如屹立在银坑村中央的那尊粟裕铜像一样,这段红色的历史,会永远镌刻在人们心底,这段红色的故事,会永远流传,如同那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延绵不绝。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红色火种,在山村永存 2016-10-09 1959921 2 2016年10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