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培育文明旅游习惯不能一蹴而就

  防范游客不文明现象,从制度到社会观念,都应更加注重公共文明的培育与涵养,并认识到公共文明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

培育文明旅游习惯不能一蹴而就

朱昌俊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似乎成了近年长假中的必备“风景”。这个国庆假期,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同样未“闲着”。

  客观而言,诸如长假中的集中出游,囿于客观环境的变化,确实会增加不文明现象的出现概率。但当不文明旅游行为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有必要上升到旅游文明的角度来加以审视。近年来,相关部门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则制定,为规范旅游行为提供制度保障。如《旅游法》中明确了游客的文明行为规范;今年8月,20名游客因不文明行为被纳入“黑名单”。可以说,社会公共文明的意识愈来愈浓。

  然而,制度防范的强化,似乎并未带来显而易见的文明水准的提升。必须承认,任何一种公共文明素养的提升,不可一蹴而就,旅游文明的塑造也同样如此。但从当前黑名单制度所带来的一些疑问来看,其自身也存在着可以改进和优化的空间。如其惩戒上的效率问题,包括现实约束力、覆盖面等都有待提升。事实上,黑名单制度并不单单在于其严厉程度,而在于是否能够实现无差别的执行,让游客感受到制度的力量。

  文明旅游作为公共文明素养的一部分,培育也不能只仰仗于某一方面发力。很多旅游不文明现象,其实都可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影子,只不过在集中出游这一特定背景下,体现得更为露骨与集中罢了。究其根源,既有个体素养的差别,也有着文化观念中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公共意识发育滞后,对公域与私域的认知仍较模糊。如何遵循公共场域的规则,如何与他人文明相处,这些都仍待学习。故而,公民素质、公共文明,都需有针对性的补缺。

  此外,有必要认识到,游客文明素养并非孤立状态。从不少游客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的习惯来看,它也与整个社会在文物保护上的态度有关。这背后牵涉的是社会的文物保护观念、文物常识、教育的普及等多方面问题。而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也与社会性规则意识的阙如有重要关联,这就需要其他方面规则执行的加强。当然,景区软硬条件的改善,亦有助于提升游客的文明自觉性。

  游客不文明现象伴随大众旅游时代一起到来,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属于“富起来之后该怎么办”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有出游的能力与需求,这是国民富起来的表现,然而不文明现象的如影随形,则也证明腰包鼓了并不等于“文明”的自动到来。这一点,其他国家已有经验或教训可吸取。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从制度到社会观念,都更加注重公共文明的培育与涵养,并认识到公共文明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倾注更多的社会关注与投入。而因旅游活动牵涉到诸多方面的公共文明素养,大可以塑造文明旅游习惯作为提高社会公共文明程度的突破口。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4 培育文明旅游习惯不能一蹴而就 2016-10-09 浙江日报2016-10-0900013;1960152 2 2016年10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