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浙江国土

嘉兴:开启“地质+”时代

通讯员 李 风 杨小青 本报记者 余 丽

  8年前打出的地热,让嘉善有了大云温泉旅游度假区,也有了像云澜湾这样的休闲度假小镇,吸引了各地游客。

  盛夏时节,嘉善县人民医院人来人往,医院一楼大厅凉风习习,覆盖了6万平方米空间的医院空调系统用上了新型能源——浅层地热能,这是嘉兴市浅层地热能调查的应用成果。

  嘉兴市运河农场的“运热1号井”,水温达64℃,可开采量为每天2592立方米,是目前我省水温最高、水量最大的地热井,开发利用前景看好。

  “近年来,‘嘉兴发展,地质先行’——已成为市委、市政府的共识。”嘉兴市政府副秘书长李泉明说。“十二五”期间,嘉兴市地质调查项目多渠道投入达1.63亿元,其中地方资金占6成;在39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质+”已融入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并成为嘉兴地质工作的新常态。

  土地质量与农产品的安全与品质密切相关,地质调查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把好土地质量关。嘉兴市在“一县三镇”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全面铺开了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根据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评价结果,海盐县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过程中,将近8000亩清洁连片的富硒良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将315亩污染耕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海盐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张正林表示。

  以土地质量地质调查为基础,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档工作紧随而上。在海盐县国土资源局,全县划定的34.82万亩基本农田被划分成3106块,“装”入了质量档案,每块土地的土壤质量有了“身份证”,各类土壤信息一目了然。嘉兴市还先后开展了6个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并发现了10.51万亩的富硒土壤,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优质资源。

  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嘉兴非常重视地质工作。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落户乌镇,场馆建在哪?怎么建?地下空间如何开发?嘉兴城市的地质调查成果,为乌镇互联网大会场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时提供了开发建设地质适宜性分析和工程防护措施建议,也为今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管理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

  地面沉降是嘉兴市的主要地质灾害,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210毫米。嘉兴市积极加强地面沉降综合防治工作,到去年底,全市3906平方公里的年沉降速率已控制在5毫米以下,地面沉降得到有效遏制。

  嘉兴“六田一水三分地”,全市丘陵山地约占陆域面积的1﹪。一望无垠的平原,耕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地质工作的突破口在哪里?曾经让嘉兴国土资源部门一度很困惑。他们勇于探索,将地矿工作重心从传统的刨土制砖、炸山采石等,转型到地质灾害防治、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城市和农业地质调查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三地一治”上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

  “‘地质+’,加深了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加大了地质工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力度,加宽了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嘉兴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吴国飞说。目前,嘉兴“地质+”势头正强劲,正在开展的地质工作项目有9个。


浙江日报 浙江国土 00010 嘉兴:开启“地质+”时代 2016-09-27 浙江日报2016-09-2700007 2 2016年09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