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政治

记录庭审发言,还能自动纠错

全省法院上线
“智能书记员”

  本报讯 (记者 黄宏 通讯员 张兴平) 还记得去年让人大开眼界的“阿尔法狗”吗?现在,人工智能也走进了浙江的法庭。省高院日前宣布,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在全省105家法院全面上线。

  在很多人印象里,法院开庭一般是法官坐在正中审案,边上书记员在速录。智能语音识别系统的上线,很可能让法庭书记员大大减轻工作负担。那么,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到底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记者作了一番实地体验。

  日前,省高院第二法庭,一起案件正在审理。

  “现在开庭,宣被告人到庭。”随着审判长的发话,法庭的显示屏上自动出现了这句话,一字不差。

  被告人被带上庭后,审判长又发话:“请法警打开手铐。”这句话再次完整无误地出现在屏幕上。在之后的庭审中,法官和诉讼参与者说的每一句话,都被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同步记录和显示,而原本十分忙碌的书记员一直未碰过电脑键盘。

  一般的语音输入,记录时常会出现错字。但在这次庭审中,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却能不时进行自动纠错。在庭审中,当法官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0条”时,原本屏幕上出现的数字是“一百”,当审判长说出“条”字后,智能语音识别系统自动改为“100”,之后涉及到的具体条款,却用的是汉字数字。

  “法律文书上,也是这么写的,这符合一般规则。”省高院审判管理处处长姚海涛说,这一系统具有自动纠错功能,延后不超过500毫秒。

  据了解,从今年3月起,省高院就启动了智能语音识别项目的研发工作。5月,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在杭州西湖、上城、下城等部分法院试运行,并于8月底起,在全省法院推广。

  法院庭审的场面,人们在影视剧中常常能见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法庭上的激烈辩论,要真正起到作用,必须体现在庭审记录中。因此,在庭审后,当事人、律师、公诉人还要花大量时间,仔细核对笔录。

  “以往的庭审笔录,不是法庭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能记下,而且有些话经过书记员的理解、归纳,或多或少会存在偏差,有时还可能因为书面庭审笔录记录得不全面或不准确,引起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姚海涛说,语音识别系统可以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公正,倒逼庭审规范。

  正因为庭审记录非常重要,所以在以往的庭审中,为了方便书记员记下尽可能多的内容,诉讼参与人在庭审发言时,往往会刻意放慢速度,防止因语速太快,书记员来不及记下对己方重要的话,导致不利的结果。

  杭州市滨江区法院法官叶伟认为,采用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后,法官可以全神贯注主持庭审,控辩双方也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但能提高庭审效率,更有利于司法公正。

  据了解,智能语音识别系统上线,也意味着法院积累的数据将会越来越多,今后还可开展法官庭审习惯分析、当事人画像、案件预判等大数据利用,来促进法院审判更公正。

  法院语音识别系统能识别方言吗?对于方言上法庭这个难题,也正在解决中。省高院已经开始了对浙江方言信息的收集,“我们已经开发了杭州话的模块,现正在对系统进行训练。”


浙江日报 政治 00011 全省法院上线
“智能书记员”
2016-09-22 1914766 2 2016年09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