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今日绍兴·制造之美

上虞:优化创新路径
助推智造升级

  上虞:优化创新路径

  助推智造升级

  乐翠球 陈全苗 袁伟江

  制造向智造跨越,线下向线上延伸……科技创新,已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

  其实“创新”,本身也要创新,需要在固有的规定动作和常规路径之外,创出一条新路,走出一片新天地。

  绍兴市上虞区,从“星期天工程师”开创时期到昂首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和省首批科技强县(市、区)行列,脚步迈得愈发铿锵有力。科技、创新,已成为上虞成长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

虚拟大学园:引“外智”为“内智”

  虚拟大学园,是上虞区委、区政府精心搭建的一个引智平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神来之笔,不仅开创了省内的先河,在国内也不多见。

  建立虚拟大学园,其实质就是引外智、借外脑,为我所用,助我所成。这是上虞的一个宿愿。

  对于“外智”,上虞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

  想当年,在改革开放启动不久的上世纪80年代初,常有上海的大学教授、国有大企业的工程师,借星期天的机会,走进上虞的一家家企业,教技术、传工艺,手把手地带出了一批批技术人才,进而又培育出了一个个优势产业。“上虞有名的风机、冷却塔等产业,就是那个时候由上海交大的教授带出来的。”上虞区科技局鲁坚敏副局长说:“上虞很早就尝过科技创新的甜头。”

  很长一段时间,上虞苦于没有自己的大学,就只能在“借外脑”上不断下工夫。这么多年来,上虞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一直没有停歇过,特别是与8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技术咨询、科研攻关,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进行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

  上虞并不满足于此。2014年,上虞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设想:创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常规模式,以“一个优势产业对接一所知名大学共建一家研究院”的理念,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积极引进知名大学在上虞成立独立法人的、市场化运作的本地研究院,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同盟,全力构建自己的虚拟大学园,切实有效地提升产业发展。

  为此,上虞专门成立了财经领导小组,并出台相关政策,争取到2017年,实现5大优势产业全部建成产业研究院。并专门规定,对入驻的大学产业研究院,每家给予4900万元的财政支持……

  立说立行。2015年,先后成功对接并引进了复旦大学上虞绿色照明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今年上半年,又完成了浙江工业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入驻。

  目前,这3家产业研究院,分别对接上虞的照明电器、轻纺机械、医药化工三大优势产业。柔性入驻研究团队14个,研究人员达98人,建立了分析检测、项目研究、合作培训等8个服务平台。今年1至7月,已接洽企业151家,技术咨询企业59家,签约科技合作项目14项,合同金额654万元,提供院校最新科技成果信息123条,举办产业论坛、技术讲座和技能培训等5次,申请专利8项。

  这确实是强强合作。如浙江工业大学的优势专业,是精细化工,而这正好也是上虞的优势产业。目前,从浙工大引进了10个团队,已完成孵化3个项目,成效十分明显。

  对于研究院,大学也非常重视。比如,担任复旦大学上虞绿色照明研究院的领导,就是由复旦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领导兼任的,派驻上虞的专家中,还包括几个外籍专家。鲁副局长介绍说,上虞绿色照明研究院已有一只国际领先的高新项目——“大功率氮化镓LED芯片”,该项目是美国技术,目前正在利用美国实验室进行样品试制,预计再过一二个月即可完成,一旦投产,将对现有产品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产业前景很好……

  据了解,就是这家复旦绿色照明研究院,准备在今年11月,组织承办一次国际照明学术论坛,不用说,主办地已决定放在上虞。

  很显然,虚拟大学园,虽名“虚拟”,却有着许多实实在在的“干货”——既有与知名大学联手共建的研究院,又有固定的场地、有每周来上虞“坐班”的教授与专家,更有结出的一项项成果……

  上虞的这种引“外智”,相对于那种蜻蜓点水式的引智,无疑更具质感,更有实效。

  当然,上虞也并非一味地“迁就”大学,而是设置了一道道门槛,要求这些大学在上虞建立研究院的同时,必须提交包括技术力量、研发方向、人才配置、市场运作等内容的“投名状”,并在上虞实行公司化注册、挂牌作业,并保证机构落地、人才落地,以及实行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为上虞经济服务。

  门槛不可谓不高。但上虞的诚心、上虞的产业政策和产业优势,最终还是吸引了上海复旦、浙江工大、浙江理工、华东理工、大连理工等多家高等院校的兴趣,并已成功实现了3家大学的对接、落地。

  虚拟大学园等于是将大学“搬”到了上虞,为上虞本地企业提供了一个个更为广阔的学术平台和技术支持,成为企业发展、产业进步的一副副催化剂,并最终转化为一项项足以傲人的“上虞智造”。

  由于产业众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上虞还将继续对接省内外知名高校,建设更多的研究院,发挥研究院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产业孵化、政府智库四大功能,不断服务上虞产业发展。

上虞科技园:全面提升产业内生力

  这些年,上虞一直在制造传奇。

  著名的互联网企业浙大网新落户上虞,总投资逾20亿元、占地155亩的浙大网新·上虞科技园的投建,为上虞的产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大的催化剂。

  这是上虞区科技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深入实施“科技强市”和“创新上虞”发展战略,打造绿色智慧园区,实现从制造迈向智造的一个多方交流合作平台,意义非凡。

  现在,上虞产业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形成了多个优势产业。近几年,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大力引进,上虞产业格局更趋完善,汽车、医疗、机械、绿色能源等产业特色彰显。与此相应的是,企业科技创新的自主意识也更为强烈。

  谁占领了科技先机,谁就占得了发展的先机。2011年就规划立项的浙大网新·上虞科技园,就是顺应了这样的需求。

  2015年,为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的“新一极”,上虞e游小镇正式被列入创建浙江省第二批特色小镇的榜单,而浙大网新·上虞科技园又被确定为e游小镇的核心区域,成为小镇重点培育、又能吸引其他互联网企业入驻的一根标杆。

  工程浩大的浙大网新·上虞科技园,其实还在建设之中。即使如此,它已开始强劲发力,不但完成了与世界专利数据库、科技大市场、聚邦科技、帷迦科技等科技服务中介平台的对接,还成功招商绍兴捷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上虞。

  然而,上虞还是发现了自己的“短板”。

  鉴于浙大网新·上虞科技园的企业性质,虽然起到了许多的引领作用,但还是无法完全满足更多企业的创新需求,于是在2014年,上虞区政府以回购的方式,购回4万多平方米,作为由区政府、科技部门运作的科技创新平台。

  利用这个平台,上虞区政府补起了一块块“短板”:一是建立一个1万平方米的高新企业孵化基地,这其实也是一个带加速器的科创中心,旨在技术咨询、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方面,大力发挥政府的作用;二是引进一些中介服务机构,服务企业的科技创新;三是建设人才公寓,解决相关人才的居住、创业。

  目前,浙大网新·上虞科技园项目已累计投资6.5亿元,A地块科创中心大楼、加速器用房主体结构结顶,内装修开始施工;B地块各栋主体已基本完成。其中,政府回购房,即A1、A2楼宇的空调设备招标工作已完成,人才公寓厨柜设计标书和A2楼食堂设计工作正在进行。

  作为上虞区目前最大的绿色智慧园区,浙大网新·上虞科技园通过搭建企业集聚平台、人才服务基地、共性技术开发平台等,不断吸引中小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孵化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创意、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力推进了上虞区产业重构和城市能级提升。

  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达成了入驻科创中心的意向,已完成知识产权担保机构、金融服务担保机构、科技大市场等多家中介服务机构的引进工作……

  作为一个具有范本意义的现代科技创新综合体,浙大网新·上虞科技园正在为上虞的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格局重构,不断集聚能量、蓄积能量、发挥能量……

创新机制:

为“上虞智造”护航

  上虞产业经济发达,产业门类多样,创新氛围深厚,几十年的深耕细作,已在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器械、绿色照明等领域,构筑了阵容强大的“上虞制造”板块。

  而随着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等在近几年的不断引进,汽车、能源等新兴产业也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催化着“上虞制造”向“上虞智造”的强劲进发。

  智造,已成为上虞科技创新的最大动力与活力源泉。

  今年以来,上虞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路,按照“八培增、两提高”总体目标和绍兴市委的相关工作要求,创新机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首先是大力搭建浙大网新·上虞科技园、虚拟大学园、科技大市场等一个个企业集聚平台、人才服务基地、共性技术开发平台,以此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全力构建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的立体式区域创新体系。

  在此基础上,上虞坚持市场化、企业化、本地化、“O2O”(线上线下结合)的运作机制,积极促进省级平台的专家、项目、金融等优势资源与上虞企业进行有效对接。

  今年以来,作为全省成立的第一个县域分市场,“上虞科技大市场”已举办培训班5次,走访企业70多家,对17家有技术需求的企业联系专家进行了对接,对2家有技术难题的企业单独联系了大学进行面对面交流。

  网上技术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发挥,1至7月,共发布技术难题100个,网上签约项目58个,完成技术市场交易额4500万元,名列绍兴市第一。已完成成果登记115只,推荐申报2016年省科学技术奖11项,申报绍兴市科学技术奖22项。

  事实不断地在证明:平台的搭建,有力地吸引了中小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孵化了一批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意、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得到了强势的推进。

  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奖励扶持政策,发放科技创新券,是上虞科技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保障。据了解,上虞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经费支出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5%以上,其中2015年,全区研发经费支出19.0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6%,也因此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创新型城市。

  同时,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力度、建设区域创新平台,全面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继续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企业针对技术瓶颈问题,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抢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至目前,上虞累计已有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07家,仅在去年,就有浙江新和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绍兴贝斯美化工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榜上有名。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也是上虞科技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的一个重点。

  近年来,区科技局通过上虞科技信息网、QQ群等媒介大力宣传新政策,对全区符合条件企业进行摸排发动,研究制定2016年度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等培育目标,同时做好需要进行复审、重新认定的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准备情况调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节奏。

  科技创新,为产业护航,更为“上虞智造”护航。


浙江日报 今日绍兴·制造之美 00018 上虞:优化创新路径
助推智造升级
2016-09-22 浙江日报2016-09-2200004;浙江日报2016-09-2200006;浙江日报2016-09-2200009;浙江日报2016-09-2200015;浙江日报2016-09-2200005 2 2016年09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