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社会

武义农村活跃着一支志愿者服务队

6年,他们为上万名老人服务

  9月19日清晨,随着一辆大巴缓缓停在村口,武义县大田乡五登村一改往日的沉寂,变得热闹起来。六七十位老人家齐聚村口,很多居住在村外的60岁以上老人也从各地赶回来。“多少年了,我们村过节都没这么热闹过!”80多岁的村民高奶奶感叹道。

  车里下来20多个年轻人,有些脸上稚气未脱,有些已褪去青涩。这群年轻人组成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从2010年10月开始,每个月走访一两个武义的村庄,干的是他们的拿手活——给村里老人们剪头发、按摩、洗脚、修脚。

  5年多前,志愿者黄正好在朋友介绍下来到金华,第一次组织做志愿服务时,心里并没什么感觉,“在别的城市也做过,无非到社区给老人按按脚,捶捶背。”

  等到真的走进山里,看见老人们的脚,他才被震撼到,“有些老人甲沟炎、灰指甲很严重,两三年没剪的趾甲嵌进肉里,一走路就疼。一些老人年纪大了,没办法弯腰,时间一长,趾甲就越长越厚,普通的剪刀根本剪不动。很多老人只有等到春节了,让子女帮着剪一次。”

  桃溪镇小后陶村的那位老奶奶,黄正好印象最深。30℃的高温天里,老人还穿着两层衣服,脚上则是一双拖鞋。“隔着四五步,都能闻到很重的汗味。”黄正好说。

  老人双脚全是经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污垢,换了4次水才把老人的脚洗干净。

  黄正好坐在塑料凳子上,把老人的脚架在腿上,剔除趾甲里嵌入的垃圾,把嵌入肉里的部分清理出来,用条刀一层一层慢慢磨薄。光这一个脚趾甲,就修了40分钟,黄正好的头发也被汗水打湿,一缕缕贴在了额头上,“老人常年卧床,儿女在外面打工,靠村里的亲戚照看着。按摩、修脚的时候,他坐在轮椅上,昏昏沉沉的。”黄正好说,如果不修,老人这双病脚可能就会痛更久。

  等按摩好、修完脚,老人似乎恢复了些意识,喉咙里不时咕哝着几句话。黄正好凑过去仔细听,别的方言没听懂,“谢谢”两个字却格外清晰。

  新宅镇三坑口村79岁的张子江老人说:“我的身子从来没有这么清爽、舒服过。”新宅镇安凤村89岁的周奶奶剥了葡萄,亲手送到志愿者嘴里。王宅镇山头村的李奶奶看到志愿者额头流了汗,就坐在旁边打扇子。泉溪镇麻田村的戴爷爷从家里拿来不舍得吃的糕点,硬要塞给志愿者们……

  也是这些老人们表达谢意的质朴方式,让黄正好决定要留在武义,将这件事一直做下去,“来了,就不走了。每次给老人修完脚,看到他们舒心的表情,就感觉像父母在对我笑。”

  志愿者汤勇说,和黄正好一样,团队里很多人来自云南、贵州、安徽等地,有些自小随父母来到武义,有些家庭贫困不得不早早出来打工,“一次次走入山村,让他们更了解这座城市的山水、人情,也有了归属感。社会对我们的认可,也让大伙儿心头很热。”

  从2010年10月至今,走过3个街道、15个乡镇、80余个村子,400多个小时,为上万名老人服务……这些数字,可能连志愿者们自己也没计算过。但武义县红十字会会长杨祖庆却一一记录着。在他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武义地图,每去一个村子,他就会拿红笔画上一颗五角星。

  如今,除了武义最繁华的街道,红五星已经占据了大半。杨祖庆想,早晚所有的村子都会走一遍,然后去第二遍、第三遍……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4 6年,他们为上万名老人服务 2016-09-21 1927109 2 2016年09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