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落实共识 共推全球治理
钭利珍 李泽泉
习近平主席在G20工商峰会上发表演讲时,用“三个共同”寄语各国,以行动落实峰会共识。面对经济亟待复苏、新旧动能转换、自由贸易受阻等全球性挑战议题日益增多的场景,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这“三个共同”倡议,既从三个维度勾勒出习近平主席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总构想,也是中国为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提供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新药方。
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个共同”倡议,在逻辑上是三个互相联系的观点。首先,和平、稳定是发展、繁荣的基础。其次,要获得和平与稳定,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而必须依靠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第三,获得和平与稳定的方法只能是对话协商、寻求共识,而绝非破坏共识、制造矛盾。这种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在国际社会赢得了普遍的理解和认可。
在当前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中,和平稳定的环境问题无疑最为敏感、最受关注。良好的和平稳定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繁荣的必要前提,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冷战结束后,世界没有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军事冲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是,传统安全威胁并未完全消除,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发生的频率反而超过两极格局时期的程度。两极格局解体后,过去被掩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的民族、宗教、领土、人权、社会等矛盾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天下并不太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具备了快速蔓延的条件。非传统安全因素跨越国界,对其控制也超出了单一国家的能力范围,成为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单边主义谋取的“霸权稳定”是不可能的,“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国际安全局势。要为持久和平稳定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必须摒弃过时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可测因素在增加,2016年以来的国际形势格外动荡不安,战略意外频现,国际格局、世界经济、非传统安全、国际思潮、地缘政治等变数复杂交织,其背后则体现着世界及地区秩序主导权角逐激烈。在这种复杂交织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全球的和平稳定紧密相联,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惟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各国共同的安全问题,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
习近平主席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国家能与世隔绝,而必须发扬“伙伴精神”“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聚同化异”绝不是说中国强大了就会搞霸权主义,而是中国会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主动拿出建设性方案,既聚集志同道合的国际友人,又通过各种诚意和切实的行动来感化不同意见的国际成员,让一时还不太理解、了解中国主张的其他国家慢慢认同、接受、支持我们的倡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因此,从本质上说,全球合作共赢伙伴关系体现为对一种新理念、新秩序的追求,核心是如何在制度上摆脱单边主义行为的困境。放眼当今世界,虽然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由于受国内政治经济现实的制约和干扰,一些主要大国在全球治理上短视现象严重,缺乏长远考虑和全球视野,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当地化”矛盾突出,“高效组织集体行动”常面临选择矛盾与逻辑困境。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有人注意到,在法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发布的《人权宣言》中,都引用了《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断。事实上,无论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还是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平和禀性,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和谐共存是最基本的关键词。从“仁者爱人”“民惟邦本”“言必信,行必果”到“君子喻于义”“和而不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诸多中国百姓的处世之道,如同一股清流,为完善当前全球治理注入了新内涵,提供了新思路。于强烈的纷争对抗中寻找共同点,引导各方换位思考,巧妙化解分歧,直到最终达成各方满意的结果——在不少国际观察人士眼中,不管是调解地区争端,还是倡导解决危机,中国人的方法总能“令人耳目一新”。灵活、务实的解决方案背后,是中国对支配性、排他性思维的坚决摈弃,对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理念的坚定支持。
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习近平主席用“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一语点破其中要害。如果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成立,都是“治事”,那么由这些“事”所逐步团结起来的国际社会进步、新兴力量,以及由这些力量间的共识所推动的世界经济秩序、规则的变革,便是“治制”。人们所期望的更好的世界经济秩序是怎样的呢?回答好这个问题的四个关键词,就是创新、活力、联动、包容。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超越了过往“你的发展,我的噩梦”的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合理配置资源,各国协作打造产业生态链,让国与国之间互利共赢成为可能。从“两头在外”“三来一补”的低点起步,中国近40年来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广阔无边的中国市场吸引了无数外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世界工厂”的强劲冲劲带动了整个上下游的繁荣和兴旺。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自身艰苦的努力,也得益于和平发展的世界环境,得益于对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分享。正因如此,中国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上体会更为深刻,所进之言更为由衷。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到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到完成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人不但自己牢牢攥紧发展的钥匙,也希望为世界共发展、同繁荣问题精准施策。
世界繁荣与中国发展齐奏交响,世界困境与中国问题同样没有隔离墙。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衰减,中国也在全力推进“稳增长”;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加剧的老龄化“愁白头”,“银发浪潮”同样牵扯出中国方方面面的隐忧;全球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中国温州的小企业主马上皱起眉头……经济联动、深度融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对困境,没有谁能例外。加强政策规则的联动,夯实基础设施的联动,增进利益共赢的联动,习近平主席提议的“三个联动”,就是要与各国联手,凝聚互动合力,让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诉求的经济体都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在世界经济共振中实现联动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作者单位: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浙江科技学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