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社会

海宁治理农村乱堆乱放

砖瓦柴火存进“银行”

  本报讯 (见习记者 沈烨婷 通讯员 李迪刚) 说起银行,你是不是立刻想到满大街的ATM机?其实有一些“银行”存入的并不是钱币,比如“食物银行”、“塑料银行”,还有“时间银行”。在海宁,有一家更新奇的银行,叫做“柴砖银行”。

  9月12日,在海宁市马桥街道新塘村河岸边的一处空地上,记者见到了这家“柴砖银行”的真面目。2000平方米的空地上,整整齐齐地垒着红色的砖块和青灰色的瓦片,4辆货车正在来来回回地运送砖瓦和柴火,几名工人忙得热火朝天。

  “我家有2000多斤柴火,都存进去吧!”新塘村村民张坚把最后一车柴火装好,在“存单”上签了字。他高兴地说:“以前都堆在田埂上,现在土地流转给了别人,正愁没地方放,现在方便了。”

  “这就是我们村的‘柴砖银行’,其实是村里的一块空地,用来堆放砖瓦和柴火。”新塘村党总支书记姚强忠说,这些砖瓦和柴火以前被村民们随意堆放在家门口和空地上,既不美观还占了村道。

  为了根治柴火、砖块乱堆放的现象,新塘村想出了建立“柴砖银行”的办法。“今年2月,我们开始挨家挨户地排摸村民的柴砖数量,收集砖瓦等闲置建筑材料。”姚强忠说。

  “柴砖银行”的业务项目也颇为灵活变通。每户村民可以将柴砖或寄存或卖给村里,如果转卖,砖头0.1元一块、瓦片0.03元一块;如果寄存,以五年为限,柴火称斤寄存,考虑到水分流失会减轻重量,来提取的时候按照原有重量的80%领取。

  据悉,目前新塘村的“柴砖银行”已经收入了50多万块砖,19万公斤柴火,村里一大半的农户都成了这里的“储户”。

  原本堆放柴砖的空地怎么“变脸”?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新塘村胜利东组。一进村庄,记者就被错落有致、五彩斑斓的庭院小品给迷住了。只见红砖黑瓦砌成的一堵矮墙上,内嵌了一个淡绿色的酒瓶,里面种着五颜六色的小花,墙内还种了不少果蔬青菜,整个庭院都充满了生机。

  “你看,我们家门口漂亮吧!”新塘村胜利东组的村民蒋雪宝看着自家门口的庭院小品,自得地说:“我还可以种种菜、养养花。”

  “我家门口也有这样的矮墙,特别好看。现在柴火、砖头清理后,村里变化非常大,吃过晚饭,在村里散个步、乘个凉,特别舒心。”新塘村村民钱明芬说。

  与新塘村相隔不远的利众村,也成立了“柴砖银行”。据了解,自6月下旬开始,利众村已经收集了15多万块砖头了,集中放在老村部500平方米的空地上。

  “建立了‘柴砖银行’后,很多村民都自发地改造家门口的空地,房前屋后变美了,乱堆放的毛病也改掉了。”利众村党委书记沈玉祥说,砖瓦除了被做成小品景观,还成了停车位、园路铺装的原材料,多余的还可以卖给做工程的承包商。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6 砖瓦柴火存进“银行” 2016-09-14 1911154 2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