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中国故事新篇章
裘一佼
钱塘江边、西子湖畔,这是这几天从G20杭州峰会新闻中心向世界各地传送的新闻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
对于在杭州生活了30年的我,在G20峰会新闻中心听到、看到“杭州”以不同的文字、同一种发音出现在各国记者的报道中,从未感到如此自豪。
自豪,源自喜欢。进入9月,有一部叫《喜欢你 在一起》的G20宣传片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了,一个个镜头连接起每一个杭州人身边的生活场景。
自豪,源自熟悉。G20杭州峰会新闻中心有个图书阅览角,那里放着一本本浙江和杭州的人文地理书籍,每次路过那里,我总会忍不住向其他省市和境外媒体记者介绍我所熟悉的一切。
自豪,更源自重新认识杭州。盛会,是了解一个城市的窗口,从一个城市出发,我们可以在细节里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和实践。
我们熟悉的山水,我们熟悉的历史,我们熟悉的城市,在G20峰会探求世界经济大船航行之方向时,成为“中国方案”最生动的体现,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中“中国故事”的载体。
第一个载体,是水。
杭州的水,我们再熟悉不过,一代文豪苏东坡和白居易,他们都给杭州留下了一湖清水和一道长堤,百姓因水得福。
G20峰会在中国水乡携手共进,清除当前全球经济河道上的种种淤塞,跨越阻碍世界经济发展与进步的沟壑,让世界经济这片浩瀚的水域真正活起来。
第二个载体,是桥。
桥,意味着连通、合作。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写道:“行在杭州,环城诸水,有石桥一万二千座,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华贵之城。”
桥,成为G20机制的缩影。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机制,它连接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更连接着历史与未来。G20杭州峰会,是友谊之桥、合作之桥、未来之桥。
第三个载体,是潮。
峰会期间,分明感到“八月涛声吼地来”的思想激荡。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引用宋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勉励二十国集团擎创新之“旗”,弄时代之“潮”,勇做世界经济的“弄潮儿”。
敢向“涛头立”是勇,是不畏困难、敢于创新;“手把红旗旗不湿”则是从容,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不动。G20杭州峰会,引领世界经济航船从钱塘江畔再次扬帆启航,驶向更加广阔的大海,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们常常说,世界期待倾听中国故事,中国期待分享发展梦想。水、桥、潮,在G20杭州峰会上,正是“中国故事”新的解码器。从杭州这个新起点出发,形象而动人的中国实践走入全世界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