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中国智慧·浙江实践 消除贫困/ 深度报道

一只烧饼的雄心——

技能在手,创业带就业

  英国经济学家斯蒂文·邓说:“中国近二三十年来在减贫方面的纪录令人赞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还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然而,到了2015年,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已经大大降低,成就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把扶贫、脱贫工作摆在“十三五”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浙江人多、山多、地少,改革开放前并不是一个富庶的地方。而如今,浙江已成为全国各省区农民收入最高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区域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这个“最艰巨的任务”是如何完成的?缙云县的“烧饼师傅”鲍旭明的蜕变,也许可以说明些什么。

  “缙云烧饼已经飘香海外,过几年,我们要把缙云烧饼做成连锁店,开到国外去。”鲍旭明的“雄心壮志”,是从一个普通烧饼开始的。

  和面、擀面、包馅……在自家的烧饼铺里,43岁的鲍旭明娴熟地制作着烧饼。做烧饼,是鲍家祖传的手艺,鲍旭明曾经是家里最不想走这条路的人,“总觉得没地位,让人看不起”。直到前年底,家里的大哥把一个电话号码发到了他的手机上——那是县里“烧饼师傅”培训班的联系方式。让鲍旭明心动的,倒不是8天的培训全免费,而是培训背后政府的良苦用心:2014年,缙云县成立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办公室,当地人称它“烧饼办”;目标是到2020年,全县从业人数达2万人,营业收入超20亿元,示范店在全国各省市全面铺开……

  2015年3月,拿着培训班结业时发的“烧饼制作初级证”,鲍旭明上岗了。第一个月,销售量大约是1000只;第二个月,1200多只;第三个月,1500多只……1年不到,鲍旭明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近20万元的营业额,几年来的欠债,都还清了。

  缙云烧饼协会会长应耀强告诉记者,在过去不到3年的时间里,7300多位白手起家的缙云人,和鲍旭明一样通过参加培训,成为“烧饼郎”。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家家遍及全国各地的“缙云烧饼”门店,更带动了缙云干菜、土麦面、土猪肉、糖油、烧饼桶等诸多产业的发展。2015年,缙云烧饼产业的产值超过7亿元。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行走在浙江山区县,可以发现,越来越多通过政府技能培训造就的新手艺人,不仅摆脱了贫困,更是成为农村的致富带头人。

  百万农民创业带动千万农民就业,已是浙江农民增收最重要的一个特色。近年来,浙江以提高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为着力点,从培育农村创业主体、打造农民创业平台、构建创业服务体系等方面促进更多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户进入创业领域,努力实现“先创带后创、推动大众创业,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致富”的局面。


浙江日报 中国智慧·浙江实践 消除贫困/ 深度报道 00005 技能在手,创业带就业 2016-08-29 浙江日报2016-08-2900024 2 2016年08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