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成效的多维解读
沈国琪
随着“五水共治”的进一步深入,浙江的发展模式已从“环境换取增长”转变到“环境优化增长”。三年来治水取得的成绩已然超越生态环境治理本身,其产生的连锁反应遍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生态维度: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新载体。我省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围绕治水目标,把水质指标作为硬约束倒逼转型,以短期阵痛换来了长远的绿色发展、持续发展,“五水共治”无疑是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具体抓手、创新载体、有力举措。“五水共治”的实践,为建设“美丽浙江”奠定了良好基础。“五水共治”初步实现了水生态系统自身良性循环,进而实现人水和谐的保障。通过“五水共治”,改善了河道水质,治理洪水之患,提供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让广大群众安居乐业、与自然和谐相处。
经济维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成效显著。“五水共治”稳步推动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环境的好与差,标示着产业层次的高与低。因而水环境治理实际上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五水共治”是一个系统性的倒逼机制,它通过环保加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消化过剩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同时,“五水共治”带动有效投资促进经济转型,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口。
政治维度:顺民意惠民生,实际成效赢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问题,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五水共治”就是民心工程。而改革要从时间表倒排最急迫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抓治水完全符合这“四个改起”的要求,符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整改的要求。三年“五水共治”的实践行动,推动了全面深化改革,以治水和转型的实际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文化维度:为和谐水文化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需要建立人与水之间的良性关系,而这种良性关系就是水文化。人水和谐是治水实践的更高境界,是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条件的新的人水关系。在人水和谐理念的指导下,“五水共治”实践既重视对水的治理,又重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人水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在治水领域的具体要求,是“五水共治”成效的综合体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美丽浙江”建设中的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目标。
社会维度:治水主体协同机制已趋成熟。水治理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征,因而“五水共治”主体是多元的。除政府这个核心之外,还有企业、社会组织团体与群众等。企业依据产业政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加大技术改造,改造升级污水处理设施,坚持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导向。社会组织团体则积极参与政策讨论、社会监督、公益宣传等活动。群众是“五水共治”实践的主体力量,群众对水资源环境的知情表达权、参与监督权、索赔权等权利日益凸显,极大地推动了“五水共治”的实践行动。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