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2016里约奥运特别报道

杭州小伙在里约当奥运志愿者

“我扮演了一回中国代表团旗手”

  本报杭州8月11日讯 (记者 纪驭亚) “开幕式结束,换乘4次,站了十个小时,到家已经凌晨3时48分。此刻我只想瘫倒在沙发上。”在巴西里约奥运会当志愿者的杭州小伙吴洪(注:按里约奥运组委会要求,此处用化名)通过微信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忙碌状态。这两天,记者通过微信连线身处里约的吴洪,请他谈谈他在里约当奥运志愿者的经历。

  吴洪生活在杭州,是一名媒体人,业余时间参与志愿者活动多年。例如,帮助残疾儿童、在医院里做义工等。2014年,他在网上看到里约奥运会招募志愿者消息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申请。而两年后这个夏天,他就成为了里约奥运会的参与者。这或将是他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当地时间7月27日,经过28个小时45分钟的旅程,吴洪抵达巴西圣保罗。7月30日又从圣保罗辗转6小时来到里约。看起来似乎一切都很顺利,但吴洪说,直到出发前,自己都很忐忑。“过去半年里,我总共收到巴西奥组委派给我的6个职位,又都被收回。出发前十几天,巴西奥组委再次把我的状态改为待定。”吴洪说,好在多次邮件沟通后,组委会确定了他的职位:在马拉卡纳场馆和桑巴大道场馆做赛事服务。工作内容比较杂,主要就是和观众打交道,例如指路、答疑等。因为开幕式就在马拉卡纳场馆,吴洪也参与了开幕式的服务。

  “我的开幕式记忆和坐在内场的观众、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不同。”吴洪说,虽然身在开幕式现场,但自己几乎没有机会看到内场。前半段时间,吴洪的工作是维护场馆内走廊餐吧的秩序,直到晚上8时多开幕式开始,他才吃上晚饭。接着,他和其他志愿者又要在出口跟观众道别。

  但开幕式也给吴洪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让吴洪印象最深的是,开幕式前两天封闭彩排时,志愿者被要求扮演成各个国家的旗手,参加入场式彩排。同伴将中国代表团的纸条换给了吴洪。“当我拿着国旗在马拉卡纳场馆正儿八经走了一遍,大屏幕上还同步显示我的图像时,那种感觉奇妙极了。”吴洪说。

  因为巴西奥组委不负责志愿者的住宿,吴洪和另外7个通过志愿者微信群认识的中国志愿者在里约合租了一套房子。组委会每天会按工作表给志愿者排班,每天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都不定,但一般工作日的工作时长在7至8小时。吴洪说,这次来里约奥运会做志愿者的中国小伙伴挺多,目前加入里约奥运会中国志愿者微信群的就有400多人。

  虽然身边有不少中国小伙伴,但在巴西的这十几天里,吴洪对文化差异还是有了深刻感受。“北京奥运会之前,开幕式的志愿者很早就会知道自己要在开幕式上站在什么位置。但这次奥运会,我们每一个工作日都会被编进不同小组。有时候,同一小组成员因为语言不同,沟通会比较困难。不过如此编组带来的好处是,会遇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吴洪看来,这也是他此次巴西之行的一大收获。

  巴西人的热情也感染着吴洪。“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很友善,有人还学了几句中文。如果我跟观众打招呼,他们会热情地回应,还有人会主动把脸伸过来,想行亲吻面颊的礼仪。”吴洪说,语言障碍还是存在的。不少巴西观众和巴西志愿者只会说葡语,需要有人帮忙翻译才能继续沟通。不过经过这几天志愿者工作后,吴洪已经可以说些简单的葡语词汇,应付物品交接、看地图等常规需求不在话下。

  据了解,吴洪将在里约从事奥运志愿者工作直至奥运会结束前两天。“能跟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一起工作,面对世界各地的观众太有趣了。”吴洪说,回国后他打算再多学几门外语,为今后的志愿者工作做准备。


浙江日报 2016里约奥运特别报道 00016 “我扮演了一回中国代表团旗手” 2016-08-12 1841511 2 2016年08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