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化

出新作、推新人,创新探索带来新气象

宁波古老甬剧颜值爆表

  本报讯 (记者 翁云骞 通讯员 马玲玲 许净露) 西装笔挺、皮鞋锃亮,配上魁伟、俊朗的身段,青年演员郑健饰演的宁波帮人士“沈三江”一出场,便引来现场一片喝彩!近日,宁波甬剧团全新打造的青春版《筑梦》在鄞州狮山剧院首演,由80后90后担纲的演职员阵容让人眼前一亮。

  《筑梦》取材于清末民初宁波商人沈祝三捐建武汉大学的故事,自2014年巡演以来,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考究的舞美设计受到戏迷欢迎。“相较原版,青春版《筑梦》在情节设置上更贴近现实生活,人物塑造上程式化的东西少了,更多依靠动作或台词来表现角色内心,更容易让年轻观众接受。”编剧、宁波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晓菁介绍。

  作为备战省戏剧节的年度力作,阵容年轻化是本剧的最大亮点。郑健、孙丹、贺磊、苏醒等人均为剧团新生代演员,整台戏可谓青春逼人。

  “两年前,郑健身边还站着梅花奖得主王锦文、严耀忠等老演员,如今则换成了这批既有‘颜值’又有实力的年轻后生。”宁波甬剧团副团长虞杰告诉记者,这几年,剧团格外注重青年演员的引进和培养,不仅《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典妻》等经典剧目先后有了“青春版”,在新剧的编排上也充分给予年轻人机会。

  更高的“曝光率”来自电视荧屏。“闲早(过去)有条街,街叫县前街……”伴着俏皮的方言念白,复古街巷、县衙连同一众青年演员饰演的主角形象一一呈现。今年4月,随着系列电视甬剧《老爷升堂》的开播,甬城掀起了一股“甬剧热”。

  “实际上,系列剧的探索从几年前的《药行街》就开始了。”虞杰告诉记者,电视荧屏拓宽了地方戏的表现空间,对刚完成转企改制不久的宁波甬剧团来说,系列剧是一把打开文艺演出市场的“金钥匙”。

  最明显的效应在于,年轻演员拥有了一片迥异于传统舞台的成长土壤。“电视镜头离得更近,演员所有表情和动作都会被放大。”80后编剧马敏告诉记者,大家边演边改,除了正常演出,演员们几乎整天泡在棚内,扔掉的手稿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为的就是在荧屏上呈现最好看的故事。”

  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的苏醒在《老爷升堂》中扮演主角“唐年高”,小伙子台风大方、利落,基本功也相当扎实。他说:“戏曲演员都是摸爬滚打出来的,所以只能不断地参加演出,锻炼自己。上电视给了我们更多展示机会,必须好好把握。”

  专业剧团新人辈出,业余剧团同样不甘人后。如今,活跃在宁波城乡的业余甬剧团有近30支,演员总数超过1000人,其中近一半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演员。

  出于对家乡戏的热爱,3年前,75后公务员钱后吟聚集起一帮志同道合的票友,“小堇风甬剧团”应运而生。团队中有学生、有白领,平均年龄不到35岁,大家一有空就坐下来研究剧本、琢磨唱段。这两年,钱后吟和伙伴们通过努力,将失传已久的《双投河》等小戏重新搬上舞台,获得了不错反响。渐入佳境的“小堇风”每年演出100多场,养活自己绰绰有余。

  在钱后吟看来,甬剧完全有潜力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甬剧源自草根,贴近生活,群众基础本来就非常雄厚,加上有地方语言的亲近性,只要在创作和表演上推陈出新,前景非常广阔。”

  “相比专业剧团,我们在基本功上可能没那么纯熟,但这也让我们的表演更加自由、开放,这也是年轻人的特点。”钱后吟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他们和几支业余剧团正与宁波文化艺术研究院甬剧传习中心的老师一起,顶着高温合作排练新戏《呆大烧香》。“这也是老戏新排,去除了一些旧时糟粕,歌颂的是对爱情的忠贞和对理想的追求,希望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3 宁波古老甬剧颜值爆表 2016-08-12 1821956 2 2016年08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