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时评

用真相化解举报质疑

  这是一个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问题,人们并不期待曲折离奇的剧情,只想尽快看到理应属于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用真相化解举报质疑

张 韬

  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实名举报校长事件还在持续发酵中。从校方宣布正在调查,到校长回应:举报内容不实,再到校方要求举报人作出书面检讨。是非曲直似乎已经有了“定论”,但作为旁观者依然一头雾水,质疑声不断。舆情似乎再一次落入官方自证有理、民间质疑声不断的老套路。

  合肥工业大学8月4日通过该校官网回应称:“参评申报材料中未发现有虚假内容。”“举报材料中关于教学管理系统招标、宣城校区招生调整、校内学院学科调整等问题均与事实不符。”至于举报人信中的“弄虚作假”如何变成了“未发现有虚假内容”,为何举报信中提到的其他内容“均与事实不符”,此间的逻辑公众却不得而知。

  相较于举报人在举报信中所详细阐述的举报内容,官方的回应显得“言简意赅”,大有一锤定音之势。然而官方定论却没能钉住舆情。一面粗线条地向公众给出了举报不实的结论,一面要求当事人“立即书面检讨举报内容、方式,立即停止传播,立即主动消除负面影响。以上三点需在两天内完成,否则建议教育部严肃处理他。”在这段由该校纪委书记代表校党委向举报人通报的会议意见中,第一次出现了第三方的字眼——“教育部”。

  控辩双方一直争论不休,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第三方出现。诚然,校党委是集体领导,但由于被举报人的领导身份,其目前的结论,无论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很难令公众信服。人们需要一个第三方,但这个第三方是来主持开展调查的,而不是前来“严肃处理”的。作为学校的领导集体,在涉及其党委成员被举报的情况下,应当在积极开展调查的同时,及时向上一级的纪委汇报,最终得出公正客观、有权威性的调查结果,如此方能服众。

  舆论天然地对弱势一方具有同情心,但并不代表弱势者就等同于正义者。关于事实到底如何,还有待有关部门客观公正地调查之后方能揭晓。但当事双方应当拿出足够的诚意来对待舆论的质疑,这也至关重要。作为校方的领导集体,应当直面问题本身,给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而非简单地“盖棺定论”。试想,如果不能向举报者和公众详细说明其举报的不实之处究竟为何,那么到底让举报者检讨些什么、又如何检讨?

  最新消息,举报者拒绝了校方提出的检讨要求,而校方除了“以学校的通报为准”以外,也没有更多的表述。这不是一场越纠结越精彩的肥皂剧,而是一个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问题,人们并不期待曲折离奇的剧情,只想尽快看到理应属于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希望当事者讲出硬道理,有关的部门积极介入调查,还世人一个真相。


浙江日报 时评 00010 用真相化解举报质疑 2016-08-08 浙江日报2016-08-0800011;1830665 2 2016年08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