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生态

生态养殖培育出西湖醋鱼优质原料鱼

龙游小草鱼“游”进杭州名菜谱

  每天中午11点整,龙游人张双其会准时打开自己渔场各个鱼塘的饲料开关,一大把细密的鱼饵撒向鱼塘,原本沉寂的水面立刻热闹了起来,数万尾鱼从鱼塘的角落聚集在一起,跳跃不停,泛起层层涟漪。

  6年前,张双其创办了龙和渔业园。他养的鱼很有特色,是别人不看好的小草鱼,却在他的连年养殖下,成为杭州餐桌上西湖醋鱼的“主力军”。今年,渔业园进一步探索突破,改进养殖技术,以一套新技术解决了鱼塘底部的污染问题,提高了亩产量。

  这套“鱼塘底排污系统”,结合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能循环利用鱼粪种菜养花,达到“鱼菜共生”的目的。记者从龙游县水利局了解到,这样独树一帜的规模渔业养殖在我省还是第一家。

  15亩鱼塘,配个集污池

  水,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一关。而水产养殖所带来的塘底污染问题,长期以来是在渔业养殖中横亘着的难题。

  从2010年开始养鱼以来,张双其一直在研究关于水的课题。

  龙游县“五水共治”行动大力开展后,许多养殖场进行了环境提升改造,投资建起标准化沼气池,进行雨污分离,并及时处理猪粪、尿液等排泄物,变废为宝。这让张双其得到了启发:“猪粪处理好了,鱼粪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技术?”

  他说,鱼粪虽然没有猪粪污染大,但鱼粪常年淤积塘底,厚的能有半米多深,带着不少病菌。以前每过3至5年,鱼塘就要大换水、抽淤泥,耗时费力,影响正常养殖,“鱼的品质降低了不说,溶解了鱼粪的尾水排出去,还会污染河道。”

  当他最初把这个想法咨询省农科院负责生猪养殖污水治理的专家时,专家惊讶不已,都说没有听说过有搞鱼粪收集和鱼塘排污的。“但他们说,想法很好,可以试一试。”张双其说干就干。今年,他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这套“鱼塘底排污系统”。

  在龙游县寺后畈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龙和渔业园,记者看到,鱼塘里流出来的水经过湿地和曝氧这两种不同模式进行分解后,流入了荷花池和菜地。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水还可以回收,继续养鱼。

  看着眼前成片的荷花碧叶、鱼菜共生的场景,张双其笑得很开心,“变废为宝,我的心愿终于达成了”。

  他带记者来到鱼塘旁的集污池,一个15亩的鱼塘配上一个6平方米的集污池,强大的水压把鱼塘底部的淤泥抽到这里,进行统一处理后,再通过管道,进入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的8个沉淀池。

  “在鱼塘底部的低洼处,有4个直径12米、深2米以上的锅型集污口,中间是一个直径1米的集污井,平均5天利用倒虹吸原理抽一次淤泥,就像游泳池底的换水系统。”张双其说,为了防止鱼被水压吸走,在集污口上方还有一个隔栅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清淤,还能促进鱼游动,使鱼肉更鲜活,并优胜劣汰一些弱的小鱼。”

  一年养三轮,亩产六千斤

  摒弃了传统的养殖模式,渔业园正在走转型升级的道路。其核心区域的500亩鱼塘将于明年底前全部用上“鱼塘底排污系统”,完成改造。

  在解决了可循环养殖这个问题后,渔业园的养殖效益进一步提升。

  渔业园内养的小草鱼个头多为一斤2两至一斤8两之间,是西湖醋鱼的原料鱼。一般养殖户觉得这个个头的鱼还太小,卖了舍不得,并不看好小草鱼养殖。而张双其却走了一条特立独行的养殖路,把小草鱼养好、养精,把小草鱼产业做大、做强。

  “做西湖醋鱼,对小草鱼的要求很高,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尤其在夏天鱼很难养好,也很难捕捞,以前主要从广东等地空运过来。”张双其看到了小草鱼的商机后,不断改进,应用先进的养鱼技术,有效推动了龙游当地的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

  一个20亩的鱼塘,别人一般养2万斤鱼,而张双其却养了10万斤鱼,数量是别人的5倍,鱼不仅没有死,品质还很好。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引来省内外上千名水产养殖户参观取经。

  高密度的高产养殖,顾客的最大疑虑莫过于食品安全问题。

  “产量大,品质也要好,还要确保食品安全,更要求我们科学养鱼,提升水质。”张双其说,这离不开渔业园请教各路专家,不断探索创新的技术支持。如今,鱼塘底淤泥得到系统处理,并实现水循环利用,就是一举多得。

  “水质好了,鱼的食用安全更得到了保障。”张双其说,鱼塘底清淤后,病菌少了,鱼生病率降低,鱼类用药大大减少,“小草鱼不吃激素,在出售前两天还要‘挨饿’,使鱼肉紧实,保持好品质。”

  目前,龙和渔业园一年养三轮鱼,亩产2000-3000公斤,年产小草鱼600万斤左右。据央视《致富经》曾做过的一个市场调查,龙和渔业园的小草鱼约占杭州餐桌上西湖醋鱼的八成左右。顾客只要在杭州的餐馆里点上这道杭州名菜西湖醋鱼,吃到的小草鱼很可能就是从龙和渔业园里“游”出来的。


浙江日报 生态 00014 龙游小草鱼“游”进杭州名菜谱 2016-08-08 1830592 2 2016年08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