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经济

近几个月欧盟对我贸易保护行动频繁,矛盾如何化解

压摩擦火花 谋互惠正道

  8月4日,欧委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冷轧钢板产品作出反倾销调查终裁,决定实施税率为19.7%至22.1%的最终反倾销措施,并采取追溯征税措施。而就在6天前,7月29日,欧委会对原产于中国的螺纹钢产品作出反倾销调查终裁,决定实施税率为18.4%至22.5%的最终反倾销措施。

  今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周年,按照入世协定,到今年12月11日,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便应遵守国际条约义务,终止对华反倾销的“替代国”做法,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近几个月来,欧盟频繁对我采取贸易保护行动,在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也颇有些闪烁其词。针对近期欧盟在贸易保护行动上的作为,8月4日,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负责人发表谈话,针对欧盟对中国钢铁产品连续采取贸易保护行动表示遗憾,呼吁欧盟信守在国际场合下作出的承诺,避免滥用贸易救济措施,避免向外界发出错误信号。

  作为浙江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的态度,对浙江与欧盟的双边经贸关系同样影响深远。事实上,记者梳理发现,如果说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初,浙江与欧盟的经贸关系更多体现于进出口贸易的话,那么,经过15年的深度融合,浙江与欧盟的经济关系,已经从单纯贸易为主的层面进入到贸易升级、双向投资的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的新阶段。就这个意义而言,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未来浙江与欧盟提升经贸关系有着重要的基石价值。

  贸易保护动作频频

  “中国加入WTO以来,欧盟多次通过惩罚性关税构筑贸易壁垒,对浙江企业的影响也不小。”省贸易救济局副局长孙少波告诉记者,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2012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2012年9月6日欧委会发布公告,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板、光伏电池以及其他光伏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一年后,欧盟正式发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公告,将对价格承诺之外的光伏出口企业征收最终47.7%,最高64.9%的“双反”税。

  “那时候浙江的光伏企业95%以上都面向出口,而欧盟又是最大的出口市场,‘双反’税在浙江光伏行业中产生了巨大震动。”杭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太阳能光伏产业公平贸易预警点负责人赵永红告诉记者,“在‘双反’调查时,我们就是吃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亏。”

  据悉,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源于当年加入世贸组织所签订的《议定书》第15条所规定的内容:世贸成员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时,并不自动用中国产品国内价格作比对价格,而是有权利选择第三国产品价格,即“替代国”价格作对比价格,从而使“反倾销”高概率地取得成功。

  “欧盟在初裁时,选择的‘替代国’是印度,可是印度的光伏产能小,没有完整产业链,辅料配材很大程度上都依靠进口,生产成本远比中国要高,这对我们是不公平的,如果欧盟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那么就能按照中国企业的成本价格公平地进行反倾销调查。”赵永红说。

  除了光伏产业,紧固件产业也曾受到欧盟的反倾销调查。

  “我们嘉兴的紧固件出口一度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但从2009年开始,欧盟以我们违背市场规律低价倾销为理由,开始征收反倾销税,许多企业的紧固件产品只好被迫退出欧盟市场。”紧固件行业龙头企业“晋亿实业”副总余晓敏告诉记者,“尽管那时候我们刚开发了不少新客户,正打算全力进入欧洲市场的时候,面对高企的反倾销税,只好放弃了欧洲市场的开拓。”余晓敏表示,直到今年年初,欧盟才取消了对从中国进口钢铁紧固件征收的反倾销税,紧固件行业才再次尝试进入欧盟市场。

  互利共赢才是正道

  欧盟为何在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到期前动作频频?

  省商务研究院院长张汉东表示,面临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关口的到来,近期欧盟反反复复的态度,也表明其内部不同力量的剧烈交锋。

  “从法律和条款上来说,无疑是应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欧盟的法律顾问也普遍都倾向于承认。然而,欧盟贸易专员们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中国离西方所认为的市场经济还较远,国有企业也依然比较庞大。尤其在钢铁产品上,欧盟内部正面临钢铁产能过剩,中国钢铁产能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尽管我们正在加快去产能,在欧盟看来进展仍然缓慢,随着近来钢铁需求量的复苏,产能随之跟上,这对欧盟内部钢铁产业造成了冲击。”张汉东分析,欧洲议会以压倒性票数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欧盟委员会代表政府意志,这才有了议会拒绝承认后,欧盟委员会的反复。欧洲议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时候改一改了。

  以浙江与欧盟间的经贸关系为例,如今的浙江,早已摆脱靠产品低价竞争。今年上半年,我省对欧盟出口高新技术产品金额125.6亿元,增长16.5%;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仅增长4.7%,一快一慢,足见我省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

  随着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对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的需求,以及人们消费能力与消费层次的日益提升,带来对欧盟国家产品的进口需求也日益升温。今年1月至5月,我省自欧盟进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18.2%和33.6%;而奶粉、汽车和飞机及其他航空器分别增长90.6%、3.2倍和3.9倍。

  由此可见,彼此之间的经贸关系有来有往,互惠互利。正如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那样,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便是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

  当浙江出口成长壮大之后,近年来,浙企也在不断“走出去”,进行对外投资,在欧盟各国投资设厂增加了当地就业机会。截至今年5月底,浙江在欧盟投资累计有1068家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额为71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欧洲设立经贸网络,建起境外经贸合作园,而吉利收购沃尔沃、宁波均胜收购德国普瑞等,更已成为海外并购经典案例,欧洲技术品牌和中国资本的结合,上演了一场场优势互补“联姻”戏码。如今,浙江与欧盟各国之间已然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在与欧盟的经贸关系中,浙江乃至中国的角色早已发生变化,不应该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审视我们。”张汉东说。

  “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因而在本届G20峰会上,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如何破解,如何更好地包容彼此,在经贸往来上实现共赢,将成为最有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议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朱天表示。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6 压摩擦火花 谋互惠正道 2016-08-06 1827054 2 2016年08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