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创新浙江

创新,打开发展的天空

浙江省向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迈进

  经济新常态下,浙江却没有放慢发展的脚步,2016年上半年,浙江省GDP仍然保持了7.7%的增长速度。没有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的浙江,曾经凭借敢闯敢拚的草根精神领跑全国,近年来也曾遭遇“成长的烦恼”,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后工业时代继续领跑?

  浙江省委、省政府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早在2006年,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就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把科技创新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吹响了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新号角。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破解“四不”问题,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打出了以治水倒逼、以创新引领的系列组合拳,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目前,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6位,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位,知识产权和专利综合实力均居全国第4位,发表的国际论文被引用数、SCI论文数分别居全国第4、第5位,被列为全国首批技术创新工程建设试点省、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省。

  提升产业竞争力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浙江大学研发的盾构系列产品,实现了自主设计和产业化批量生产与应用,打破了国外垄断;大型工程结构物联网远程监控平台,承接了鸟巢、上海世博会场馆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的健康监控任务;孙优贤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走在全国最前列;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杭州华澜微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是我国在固态硬盘控制芯片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浙江舟山联合动能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3.4兆瓦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已下海安装并发电;宁波市农科院选育的超级水稻“甬优12号”于2012年创下百亩方均产963.65公斤的全国最高纪;浙江贝达药业研发的抗肺癌新药“盐酸埃克替尼”,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1.1类抗癌靶向创新药,被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在浙江,自主创新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浙江省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十百千万”工程,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90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156家。涌现了全球最大的商务服务企业阿里巴巴、全球最大的视频安防企业海康威视、全球企业级IT市场份额排名第2的华三通信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2015年,捧回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贝达药业掌门人丁列明说:“拿到这个大奖,这既是公司坚持创新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政府技术、经费、资源的扶持。”

  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帮助企业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浙江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大力发展以信息经济为重点的“七大万亿产业”。“十二五”累计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280余项,争取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5393项,开发了一批战略性新产品。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上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6.9%,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3310亿元,占全省GDP的7.7%。深入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改革,在新能源汽车、信息经济等23条产业链建设了209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刚刚推出新品超威黑金电池的超威集团负责人说:“研究院是我们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集团已引进了全球新能源技术领域6位知名院士、20多位专家教授以及3名国千计划专家,致力于研发绿色能源电池。据统计,省政府累计资助重点企业研究院12.1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80多亿元,开发了一批“杀手锏”产品,促进了产业链整体提升。

  汇聚发展新动能

  构建高能创新平台

  集聚,把创新的核心要素集聚起来,会产生聚变效应。高新区是集聚创新要素的核心载体。“十二五”以来,我省国家高新区由4家增至8家,省级高新区由19家增至26家,杭州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6位。高新区集聚了全省60%的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3的高新技术企业、2/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6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的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0.6%。

  近年来,浙江省加快了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步伐。

  2015年8月,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在跨境电子商务、科技金融结合、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方面积极先行先试,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举全省之力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决策,着力构建“一带三城多镇”、规划面积224平方公里的创新走廊。坚持以浙大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为重要组团,以若干科技特色小镇为支点,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

  浙江省已规划建设130个特色小镇,促进了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成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首批37个特色小镇集聚各类创客近万名、创业团队1900多个,入驻企业达3300多家,引进省千以上人才126名。

  探索市场化道路

  加速推进成果转化

  “今年是我们公司第二次参加浙江省春季科技成果拍卖会,去年拍得的两项技术都帮助公司进行了车间的智能化升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效果很明显。所以今年早就准备好了再参加拍卖,继续企业‘升级’。”参加2016年浙江省春季科技成果竞价(拍卖)的温州市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何德道这样说。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道路上,浙江一直在探索创新。2012年以来,全省举办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活动30余场,其中省级7场累计竞拍科技成果735项,总成交价13.1亿元,溢价幅度达30%以上。去年,科技部在我省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向全国推广浙江经验。

  科技创新,创新是核心,转化是关键。夏宝龙书记去年5月明确提出“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的要求。全省科技系统加快完善集“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体的技术市场体系,形成了1个省级中心、11个市级市场、94个县级分市场和29个专业市场的体系架构。“十二五”期间,累计签约技术合同3.6万项、成交金额330亿元。

  完善生态体系

  激活人才创新潜能

  这是最好的时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里,浙江人迸发出无限激情。创业创新热度持续走高。在浙江,140多家“众创空间”,18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风生水起,如雨后春笋般成功孵化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等“新四军”蓬勃发展,成为创新创业生力军。

  “推进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创新生态链条”是众创时代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加快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建立“科技云服务平台”,大力推广使用“科技创新券”,自去年3月以来,累计发放4.08亿元,使用2.3亿元。深化科技金融结合,目前全省各类基金公司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各类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本超过1200亿元。专利质押贷款余额达36亿元,居全国前列。宁波科技局负责人说:“当前,浙江创新创业如火如荼,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好科技‘店小二’,为‘双创’营造最优质的生态环境,全心全意地为企业和创业者搞好服务。”

  有创新,更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浙江省专利条例》,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保护行动,设立国家级和省级知识产权维权中心26家,获批“中国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维权协作调度(浙江)中心”。

  浙江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是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人才新政25条”、《关于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意见》《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省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充分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潜能。

  过往辉煌,归零重整。站在“十三五”的起点上,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目标牢牢锁定在第一方阵,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第一工程,把抓科技创新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浙江省正向创新型省份和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浙江日报 创新浙江 00014 创新,打开发展的天空 2016-08-05 1819930 2 2016年08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