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

供给侧改革的
关键所在

  当前唯有从供给侧出发,通过制度变革和技术改进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解决“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不能被劳动和资本增加所解释的部分,一般包括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配置效率等方面。因此,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进一步分析,可以帮助确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

  首先,技术效率是指应用当前已有技术的水平,可以视为衡量创新技术产业化程度的指标。我国专利数量虽然在逐年快速上升,但是整体产业化水平还很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专利存在结构性问题,外围专利多而发明专利少;另一方面在于专利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匹配失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发明专利的创新,减少创新市场的失灵,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并且确保企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同时在产、学、研各主体之间形成便捷的知识扩散与共享渠道。

  其次,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水平向最前沿技术逼近的程度。过去30多年,我国主要凭借技术购买基础上的逆向工程式模仿创新,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但随着我国整体技术水平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继续通过技术购买等方式获取前沿技术的空间收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培育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模式。

  一方面,要构建有利于科研人员创新的体制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待遇,使得科研人员对未来有一个较好的预期,从而能够遵循创新的客观规律,脚踏实地专心从事科研,避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营造全社会对知识的尊重,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要避免产生与“GDP崇拜”类似的“创新崇拜”,实事求是地引导适宜性创新。

  另一方面,要保护市场与企业家精神,避免行政干预,政府从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出发,给予企业家充分的自由,引导企业家从事持续创新而非其他投机行为。

  再次,配置效率是指要素配置与有效配置或最优组合的接近程度。受到体制制约,我国要素市场间长期存在流通障碍,使得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误配现象,主要表现为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空间上的低效配置。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劳动等要素实现了城乡间从无到有的流通,但是横亘城乡之间的体制藩篱至今仍然在阻碍劳动等要素的有效配置,使得资源分配呈现畸形。此外,近年来偏向中西部地区的土地供应政策,引致了东部地区房价的过快上升,进而推高了东部地区的工资上涨,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效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因此,要想从供给侧出发,使得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需要在阻碍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要素有效配置的环节进行体制创新,着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摘自南京大学商学院沈坤荣教授《供给侧改革重心: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5 供给侧改革的
关键所在
2016-08-02 1814873 2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