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大南门片区整治啃下硬骨头
千年古城迎重生
本报记者 钱祎 县委报道组 蓝正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历200多个日日夜夜,龙游人终于盼来了千年古城大南门的重生。
大南门片区的房屋大多房龄上百,破旧高危,亟须整治和修缮保护。近10年间,大南门片区多次准备改造,却因为居民房屋收购问题难以解决,工程一直动动停停,始终啃不下“硬骨头”。
挽救古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根治沉疴迫在眉睫。去年12月9日,大南门片区房屋收购正式启动。这一次,龙游人破釜沉舟推进旧城改造,用尽各种方法化解矛盾,把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当时针指向今年7月25日晚12时整,大南门片区需收购的885户房屋,已申请收购873户,其中完成收购的有801户。
旧城改造
为何十年无进展
南宋时,龙游人马天骥效法杭州,在龙游大南门人工开发一个“西湖”。紧邻湖面,一幢幢民居拔地而起,慢慢形成了如今的模样。
大南门片区占地200多亩,是龙游的人文发源地,当地“母亲河”灵山江邻城而过,最热闹的商业街太平路穿于其间。古时,这里是龙游县署所在地,今日也是城市核心区,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变幻。
多少个清晨,身为旧城改造指挥部工作人员,退休干部林红穿梭在大南门片区80多幢从明清沿袭至今的百年古建筑间,一家家敲门做工作。她在这里住了20多年,怀有深深的眷恋。而此时,她却要想方设法让大家搬出去。
“大南门不能再住下去了。”她的一声叹息,勾起了古城沉重的往事。
几十年来,龙游经济快速发展,而这座千年古城却落伍了,在大南门片区,低矮不见光的老屋,残缺不全的窗户,泛着霉斑的木门,锈迹斑斑的锁环……在岁月的洗礼中,它们逐渐老去。
“一个小火星,就会火烧连营。”林红摇摇头,古屋破损严重,早已沦为危房,每个人都担惊受怕。
但住在古城的人们深知,小动小改已经解决不了问题,最彻底有效的途径,就是整片改造。
龙游县政协工作人员周巧萍回忆,针对大南门片区改造的相关意见,每年都出现在县两会的议案、提案中,群众呼声颇高。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百姓盼改造、政府想改造,可是谁又能下得了这个决心?近10年间,这里不是没有尝试过改造,可均以失败告终。
大南门片区有1266户居民,整治改造需收购的有885户,大多是明清时期的老屋,量大面广,而且产权非常复杂,有个人住宅、商业用房和私营企业。仅个人住宅,几代人进进出出,产权人有的在外地,有的移居海外,最多的一幢房子居然有45个产权人。要理顺这些关系,可谓困难重重,工作量巨大,且多种利益交织。
“加上当时的整体规划、土地政策、改造资金、拆迁安置等众多问题,政策始终定不好,老百姓期望虽高,利益却难以平衡。”龙游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坦言,改造工作就这样一拖再拖。
追根溯源
理清历史旧账
难梳理的产权、难找齐的产权人、难处置的利益纠葛,三个“难”字,使古城改造举步维艰。
当地领导意识到,只有痛下决心,破解历史遗留难题,才能顺应群众呼声,彻底打开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死结。
去年11月,龙游召开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动员会,开启这一事关民生和发展的攻坚战。龙游举全县之力,由县主要领导挂帅成立旧城房屋收购指挥部,80多名工作人员从各单位抽调而来。
理顺纷繁复杂的老屋产权,找到每一名产权人,是他们首先要做的功课。
工作人员刘益明在找寻胜利路一处房屋的产权人时,只找到对方的侄儿,发现产权人汪老伯1955年被判刑,之后被送往内蒙古服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回龙游小住后,又回到内蒙古,从此音讯全无。
怎么办?刘益明急得彻夜难眠。他绞尽脑汁,去法院调出卷宗,联系上汪老伯当年在内蒙古服刑的监狱。可要从十几个中队、几千号人中查找一个人谈何容易?他一遍遍地电话联系,一次次地解释。两个多月后,终于找到了汪老伯的继子陈先生。当远在两千多公里外的陈先生接到电话时,惊讶得张大了嘴巴。
可是,事情并未就此圆满解决。找到陈先生后,刘益明又发现,汪老伯在杭州还有个亲生女儿,也是产权人,终于找齐了这处房产的全部产权人。
像这样复杂的关系、难理的旧账,在大南门片区不在少数。而在工作中,他们对每户都要追根溯源,工作极为艰苦。
读着指挥部办公室里的工作简报,记者惊叹于工作人员的韧性和执着。他们有的历时一个多月,理清一处房产的四代、45个继承人;有的为找全一幢房屋12个分散在全国不同省份的产权人,到处联系核实;有的为理清一幢房屋的产权人关系,就密密麻麻写满了好几张纸……
当一切尘埃落定,工作人员李龙海的喉咙已经哑得说不出话,而他的身后,新添了三面鲜艳的锦旗,每面锦旗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但这个过程并不温情脉脉,几乎每名工作人员都吃过“闭门羹”、挨过骂、尝过无数次失败。担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的县住建局局长徐建华说:“是什么力量推动古城改造破难攻坚?是这些不为晋升、不为加薪,只有一腔热血、踏实肯干的工作人员。”
刚柔并济
居民心服口服
理顺千头万绪的老屋产权人关系,只是个开头,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硬仗。
想顺利推进旧城改造、收购房屋,制定出台合理的收购政策,并一把尺子量到底,显得尤为关键。
使收购政策公平合理,着实费了一番工夫。当地参照衢州市整体标准,结合龙游具体实际,并参考以往的拆迁收购案例,反复研究、仔细测算,确保“一碗水端平”。政策制定后,指挥部又天天向居民宣传。由于计算方法公开透明、有理有据,老百姓心服口服。
针对一些人担心政策能否执行好的疑虑,指挥部先立下标杆。在繁华的太平路司巷口,过去横着两间老店铺,与古城格局极不协调,极为引人注目。有人说它后台硬,有人说牵扯利益多。政策出来后,指挥部先拿这里“开刀”,当挖掘机推倒店墙时,围观的居民信服地说:“这次动真格了,拆得公平。”
在工作推进中,指挥部实行“网格化收购”,以幢为单位,如果整幢楼的居民都完成收购,每户可获得2万元奖励。在今年6月9日前签约的每户居民,还可获得每平方米1000元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奖”。
一系列政策,从未为特殊人情和关系而开口子。徐建华说:“刚性的政策和柔性的方法相结合,真正体现了做群众工作的感情和智慧。”
在此过程中,指挥部反复向工作人员强调: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是两个平等主体间进行的房屋收购,而不是征迁项目,不能把任何一户居民看成“钉子户”,必须请老百姓充分表达情绪和意愿,干部必须坐下来和老百姓商量。
这种平等的姿态和意识,为收购工作赢得了主动。刘益明记得,刚上门沟通时还有居民抵触,甚至拉开谈判的架势,以一句冷冰冰的“你说吧”开场,经过三番五次交谈,居民们感受到了工作人员的诚心和为他们着想的用心,终于笑脸相迎了。
如今,房屋收购进入尾声,古城保护改造及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方案正在拟定。搬离大南门的居民,除了货币安置,大多住进安置房小区“西湖沿家苑”。
这一刻,龙游人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迎接古城保护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