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迎接G20 当好东道主

馒头山、思鑫坊老人今夏有了新体验

老城区,不一样的夏天

  馒头山社区居民郝阿姨:

  “老家有了江南风情

  儿子不再劝我搬走”

  今年夏天,对于馒头山居民郝阿姨来说,和往年不一样。

  7月27日晚,繁星满天,凤凰山脚路上亮起了灯。这时候,馒头山社区的街坊邻居,就会摇着蒲扇,搬出竹椅,在纳凉亭下聊着家常里短。避开了白天的暑气,邻居们感受着凉风习习,很是惬意。在郝阿姨看来,这是老杭州最美好的记忆。

  这份美好的记忆,有多久没有了?郝阿姨不记得了,她只记得去年夏天,太阳下山了,她也不愿意出去走走。“那时候的馒头山,路边停满了车,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郝阿姨说,路边黑漆漆的,堆满了杂物,走路都要绊脚。

  不仅如此,频繁进出的外地人,也让郝阿姨不敢在夜里出来:“有人说,馒头山是杭州最大的群租房聚居区。”她说的地方,就在梵天寺路54号,最多的时候有300多名租客。在中河高架下,密密麻麻的违章建筑里,还不知住了多少外地居民。

  70多岁的郝阿姨,成了她儿子最大的牵挂。每周,郝阿姨的儿子都会来看她,说的最多的就是劝她搬过去住。儿子住在隔壁社区,郝阿姨还是拒绝了:“在这里呆惯了,街坊都叫得出名儿,多亲切。”

  有了亲切感,却少了些幸福感。每年夏天,居民们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门倒马桶;家里人要喝水,居民就得烧煤炉,熏得屋前屋后烟气缭绕;睡前洗个澡,没有独立卫生间,就用帘子隔个简易间,拿着脸盆和毛巾擦拭。

  今年夏天,这番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去年11月,馒头山社区全面铺开群租房整治工作,清退群租户3800余人,拆除违建总面积约31740平方米;在凤凰新村,100余户家庭完成了拼厨接卫,同时有700余户家庭接入了燃气管道;道路旁立起了马头墙,花箱里开满了月季、鸡冠花。

  郝阿姨也盼来了自己的美好时刻。这个夏天,她享到了口福。“我最爱吃儿子烧的卤鸭和红烧肉。”郝阿姨说,现在儿子每天都开车来看她,烧几道拿手菜。而以前,“馒头山没有交通环岛,原本10分钟的路,开车起码要花30分钟。儿子经常堵车堵得心情不好,来得也少。”

  令她感到惊讶的是,儿子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搬出去住”,如今再也听不到了。“今年8月,邻里中心就要开放了。看病、吃饭、买菜,都可以一站搞定!”住在馒头山,郝阿姨有了新期待。

  思鑫坊居民楼友铭:

  “老旧电线全部换新,

  边吹空调边听曲儿”

  屋外,是直逼39℃的滚滚热浪;屋内,是恒温26℃的清凉空调风。

  在思鑫坊承德里一弄,楼友铭和老伴躺在房间的椅子上听曲,不知不觉入了神。

  记者拜访他们家,小小一间16平方米的屋子,家用电器还真不少:冰箱、电视机、电脑、微波炉、电风扇……这幢思鑫坊的老民居,少说也有70年历史了。老房子里用这么多电器,安全吗?

  楼友铭拉着记者走到公用厨房:“你看,我们这幢楼里住着三户居民,每户居民都新装了一个安全跳闸。”楼友铭说,用电超负荷了,这个装置就会自动跳闸,以免引起火灾。

  思鑫坊的整体改造中,用电改造也是重要一环。7月上旬,戴着安全帽、穿着蓝色服的工作人员,敲开了楼友铭的家门,他们是来上门更换电线的。

  对楼友铭来说,这真是夏日里的一个惊喜。屋里的电线,几十年都没更换过。新老电线盘枝错节,耷拉在屋外,长时间日晒雨淋,经常会闹些烦心事,比如电话不响了、网络连不上了。

  更让楼友铭心有余悸的是,思鑫坊还闹过火灾,听说是电线线路老化造成的。于是,楼友铭用电总是小心翼翼,生怕用电功率太高、烧坏线路。

  2016年6月,思鑫坊整治办公室成立。两周时间,坊间48幢房子、260多户居民,所有电线焕然一新。原本暴露在房屋外的电线,都装进了黑色保护壳,和青砖黛瓦融为一体。

  更多看不见的工程,潜藏在地底壁内,保障着居民的安全。原本杂乱无章的强、弱电,都被妥善安置;不规则摆放的电箱,也都合理归位。

  历史宅居的安全感,来自屋内,更是来自于屋外。

  住在开放型的历史街区,又是人流如织的闹市,没有物业,楼友铭也有顾虑:思鑫坊唤回了民国风情,蜂拥而至的游客会影响自己生活吗?不知身份的外来租客,还会找上门来吗?

  答案就写在青砖墙上。在思鑫坊,墙角一共遍布了20多个摄像头,用于维护街区治安。这让居民们安心了。

  越来越好的思鑫坊,让楼友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70年代,侄子看我们家,就是大户人家;后来,我们家就成了他眼中的‘贫民窟’。现在,侄子眼里,这里就是充满韵味的历史民居!”楼友铭的笑容里,是满满的幸福感。


浙江日报 迎接G20 当好东道主 00003 老城区,不一样的夏天 2016-08-01 1812590 2 2016年08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