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坚持读《资本论》原著,钻研政治经济学
青年读书会,跨越百年“对话”马克思
本报记者 曾福泉 胡笛 通讯员 金韵怡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卢江副教授的案头,一套深绿色精装封面的《资本论》已陪伴了他近10年。“这是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翻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资本论》3卷本。”卢江说着打开第一卷,扉页上印着马克思当年以其母语写下的书名:Das Kapital。厚厚的1000多页,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几乎每一页都被用荧光笔标明了重要段落,行与行、段与段之间填满了各种颜色的眉批和按语——显然,马克思在19世纪写下的文字,今天仍在被这位30岁的中国青年学者反复阅读、思考。
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卢江和学院其他一些青年教师及硕士生、博士生每隔两周就聚在一起,举办“《资本论》与当代读书报告会”,一章一章通读了《资本论》第一卷。很多人是第一次如此认真细致地读《资本论》原文。“经由阅读和讨论,大家开始领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魅力和长久生命力。”卢江学经济思想史出身,学习过各类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终吸引他投入全部的研究热情。
7月30日下午,记者见到卢江时,他正在浙大西溪校区教学主楼的一间办公室里,筹划着在新学期继续开展读书会。“坚持下去,把第二卷、第三卷逐章读完。”
读书会上
碰撞思想火花
“我们吃马克思的饭,却不了解马克思到底说过哪些话,这是说不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培霞老师的一番“大实话”,说出了参加读书会师生的心声。尽管许多人的专业并不重点研究《资本论》所讨论的问题,但大家都认为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极有必要。
读书会通常在周二下午举行,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十几名师生在一个小会议室里围坐一圈。大家事先把当天要读的章节预读一遍,在读书会开始时先谈谈各自的阅读体会,提出疑问。随后由卢江带领逐页细读,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和段落拎出来详细解读,即时讨论。读书会一般持续两到三个小时,阅读、辩论、交流伴随始终,还吸引了一些校内外的师生参与。
《资本论》蕴藏的精妙思想原理,在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生命力。每每与当下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就变得异常鲜活,也让读书会变得更加热烈。在一次小组学习和讨论中,潘恩荣副教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卢江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谈了自己的理解。卢江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不能视为是以拉弗、万尼斯基为代表的供给学派思想将取代马克思主义。道理显而易见,供给学派的理论信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资本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角度。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工资理论、劳动过程理论,还是资本周转理论或者两大部类平衡生产理论,都可以很好地结合中国经济现实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策略。
如就两大部类平衡生产理论而言,《资本论》认为社会生产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二者之间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且它们内部都应该保持供求相对平衡。以煤炭、钢铁等生产资料为例,国内生产总量过剩现象较为严重,不仅破坏了资金和人力在其他生产资料上的配置比例,也使得投入在国内有质量的消费资料生产上的资源不足。他认为,《资本论》中的经济学原理是原汁原味的“供给侧”理论,按其逻辑,必须重新评估当下我国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权衡每一部类投入—产出效率,合理调整资源配置,促使经济在供给侧方面的真正优化发展。
还有一次,大家对一个意思相近却前后译法不同的词“社会的劳动生产能力”提出了疑问。潘恩荣副教授打开电脑,调出了《资本论》的英文版和德文版,大家反复比对3个版本,终于弄清了这个词的准确含义。
“我们都带着有限的知识走进学术殿堂。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对话、去交流。”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教授是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他对这群年轻人的读书会寄予厚望,“用理论的力量切中社会的痛点”。
卢江说,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不断地在读书会上碰撞出思想火花,发现研究方向和灵感,深入论述后就能成为一篇高质量文章的好题目。
阅读原典
感悟真知灼见
“《资本论》与当代读书会”蕴藏着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这群青年学者的雄心,他们把读书会视为振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重要实践。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经典。我国老一辈经济学者基本上都熟读这本著作,熟知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但近年来关注的人相对少了。因此当潘恩荣提议举办“《资本论》与当代读书报告会”时,得到了卢江等青年老师的热烈响应,并得到了刘同舫的支持。“读书会的初衷,就是希望在学院里造成讨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氛围,扩大这门学科的影响。”卢江说。
“通读经典很花时间,但能正本清源,不再人云亦云。”卢江说。现在相关专业的博士生,有的3年下来一本原著不读,只靠别人论文里的二手材料、二手观点写文章,经常是套用国外理论模型,凑数据,不反思这些理论到底能否解释中国实践。“有些人一方面不读马克思原著,一方面又宣称马克思的理论过时了。”卢江认为,这样的局面必须得到扭转。
卢江从多年求学的南京来到浙大不过一年多,他已经看到了这门学科在高校兴旺的希望。他加入了一个名为“全国政经青椒群”的微信群,群里都是来自全国各所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青年教师。“包括清华、人大、川大、南开……总计100人左右,年龄在40岁以下。”卢江说,今年6月,“青椒群”的十几名代表齐聚杭州,在浙大开了一个研讨会。
来自清华大学的王生升、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晨、西南财经大学的韩文龙以及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宋树理等人,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内容涉及时下热门的“一带一路”“大国贸易”“经济危机”等;来自南京财经大学的周绍东、四川大学的骆桢注重将当代经济学理论成果结合到马克思传统理论当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杨成林、南开大学的冯志轩则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当下中国存在的问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王朝科、《求是》杂志吴晓迪对研讨会阶段汇报进行了点评……大家讨论得异常火热。“谁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过时的学问?谁说马克思主义回答不了当代问题?你看看、听一听,还会这样想吗?”卢江兴奋地说,“别看大家都还年轻,这一批人未来会是学术界的栋梁!”
薪火相传
搭建研究平台
“在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出成果确实要静下心来、投入实践。我们要做的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如何更好地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学理上的话语体系。”卢江说。
振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5年底,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令卢江感动的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一直在薪火相传。今年4月,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泰斗、92岁的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教授捐赠100万元资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基金,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传播和普及,培养更多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才。
卢江表示,“《资本论》与当代读书报告会”不仅要坚持办下去,还要进一步丰富形式和内容,比如定期提交工作论文,在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等,争取打造成全省知名的品牌。“全国政经青椒群”杭州研讨会也要常态化,争取每年都能开一次。卢江说:“这样就能聚集全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发挥浙江大学、浙江省的影响,为青年学者搭建平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上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