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成本 提效率 增优势
本报记者 袁华明
上半年我省GDP保持了7.7%的增速,既是厚植传统比较优势、深入贯彻“八八战略”的结果,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结果。
在经济新常态下,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概念,有的会逐步弱化,有的会逐步强化。当前我们要做的工作是,通过降低成本、升级技术、创新管理等方式来改造提升、强化优势。为此,记者采访了浙江银监局局长熊涛、省社科院研究员徐剑锋、浙江胜达集团副总经理孙俊军。
记者:我们发现,不合理的成本上升过快,会直接弱化传统优势。我省在降成本,特别是降低制度性成本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和努力,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徐剑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传统优势存在着弱化的潜在危机;而当前就全国而言,民间投资下滑趋势较为明显,浙江也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迹象。这样的发展背景也要求我们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可以说降成本有一定的紧迫感。
我省4月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从8个方面降低企业成本。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省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5.94%提高到6.82%。
以降成本、强技改、防风险为主要内容和方式来提升和巩固我省传统优势,是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记者:金融领域在推动降成本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熊涛:我们将积极引导辖内银行业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坚持有破有立、有进有退,分层推进、精准发力,努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我们上半年出台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20条具体意见措施。其中降成本方面,推动银行业努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重点要大力保障重点项目融资需求;积极补齐新兴产业、小微、三农金融服务短板;深化产融合作,加大技改项目融资,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优质企业开展兼并重组、产业链整合,实现产品、服务、技术、管理以及品牌的全面提升。
截至6月末,全省银行业贷款余额为7.99万亿元,比年初新增3414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95%。这是我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所做的努力。
记者:不断提升生产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企业如何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徐剑锋:很多企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营销成本上升和产品品质跟不上市场需求。我省已经提出,要提升现有产业、企业动力,提高供给系统质量和效益,核心是要继续加大实施“四换三名”力度,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
要想不断提高我省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围绕提高生产效益来做文章,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推进技术改造。我省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符合未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各类企业逐步实现智能生产、提高供给效率。
记者:作为企业又是如何通过技改来提升传统优势的呢?
孙俊军:作为企业,我们尝到了技术改造带来的甜头。浙江大胜达包装有限公司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和工厂物联网战略,积极转型升级。目前,公司已走在全国包装行业的前列。
通过“两化”融合为主要导向的技术改造,企业人均创产提高20%,设备利用率提升15%,库存周转率提升15%,订单履行周期缩短25%,企业的价值得到了提升。而且,我们通过信息化远程调配、控制,使得定单更优化、信息更通畅、反馈更及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技改带来的巨大变化,以“两化”融合为导向的技改完成后,大大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我省金融防风险方面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针对浙江实际,怎样才能降低风险?
熊涛: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新常态下经济的继续调整,得益于浙江在去产能、去杠杆方面的不少探索,上半年浙江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但是“好中有忧、进中有险”。
从银行业来看,运行中也表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有虑”。上半年,浙江银行业运行总体稳健,主要指标表现平稳,不良贷款上升幅度为近3年来的最低,风险总体可控。
下一步各方要加强协作,携手加强风险防控和化解,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我们将继续做好金融风险的排查和处置工作,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用好用足各项政策,推广运用银行业押品信息平台,继续加大不良处置力度;积极探索“化圈解链”新办法,遏制担保链风险蔓延;推进债权人委员会组建,支持“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完善银行业联合惩戒机制,一手认真帮扶困难企业,一手合理维护金融债权;全面加强银行业合规经营,切实提升银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和成效,尤其要对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政策不实,企业帮扶不力,随意抽贷压贷,违规收费增加企业成本等行为进行规范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