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视点

拂去心灵的尘埃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傅素芬的科普情

  身体前倾,手臂微微搭在桌前,从无框眼镜中透出温柔的目光。7月22日下午,在傅素芬面前坐下,她依旧保持着倾听者的姿态,不过换做是我问她答。她的声色细腻柔和,给人一种难以形容的安全感。

  与傅素芬面对面坐着的,大都是心灵的“倾诉者”,他们或被生活磨蚀得累累伤痕,或被突如其来的灾难蒙蔽了双眸,走不出内心的困境。这位时常将长发挽成髻的“知心姐姐”,成了许多人“解锁”心灵的“钥匙”。

  在2004年“云娜”台风肆虐后,她和团队开启浙江省首次“灾后心理危机干预”,随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现场,都有她纤弱的身影。她既是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专家,又是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教授,更是一名为心理卫生科普工作奔走呼号的女子。

  她的办公室很小,是租用省委党校内社苑宾馆4楼一间客房改造而成,却极为清静,听得到窗外的蝉鸣。聊到兴致处,门外忽然传来“咚咚”的敲门声,一位长久走不出内心困惑的女子前来咨询。为了避嫌,我退出了办公室,约了次日再访。

  精神病院上班带来的困惑

  按理说,如果仅在高校任教授课带研究生,傅素芬最轻松的时刻应该就是此刻——暑假。实则不然,别说暑假,她每个周末都被排得满满当当。在离开她办公室前,我瞥了眼她的日程表,23日上午有场心理讲座,于是便在微信上约访能否亲历现场。傅素芬向我发来了一朵玫瑰,回复“可以”。

  前一晚,陪着那名女子持续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心理辅导后,一觉醒来等待傅素芬的是一群来自温州平阳实验中学的班主任和负责行政的老师,她将进行一场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清晨,太阳已烤得地面火热,她从位于三墩的家里出发,自己开着车前往杭州市区的培训地点。

  培训现场,当工作人员用一大串头衔介绍完傅素芬后,她推了推眼镜,总结了一句“其实,我在杭州七院也就是精神病院工作了近20年”,话音还未落,台下的老师们便哄堂大笑。“看,大家对精神病院还是有成见的,就像这个社会对待心理疾病一样”,简单的开场,让人低头一笑,却思虑在心。

  跟很多人现在的想法一样,傅素芬清晰地记得自己刚毕业那会对心理疾病的“刻板成见”。1988年那个毕业季,主修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学生党员傅素芬从温州医学院本科毕业,当得知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市七院时,“我的内心几乎是排斥和崩溃的”。傅素芬说,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戴着有色眼镜,找对象、跟朋友吃饭,一听说在精神病院工作,好像要避之千里一般,“以至于有段时间我都不敢说自己在精神病院上班了”。

  在傅素芬刚工作那会儿,杭州七院还未设立心理咨询科和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全社会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非常空白。“可既然选择心理卫生疾病事业,就要勇往直前”,傅素芬给自己打气。1990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在杭州七院工作刚两年的傅素芬义无反顾成了协会的一员。随后,她便跟团队开始了长达26年的心理卫生知识科普之路。

  20多年来,傅素芬见证着杭州市七院在单一的精神科基础上设立了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逐渐扩大心理卫生服务人群和服务内容。省心理卫生协会的成立又进一步加大了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工作,协会为了科普工作的细化和精准,下设7个专委会,并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设立网站与公众号……全社会对心理卫生知识的重视仿佛历经一场从无到有的蜕变。

  “人心病了,社会就会病。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价值多元等因素引起的心理冲突越来越多,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一群朝气蓬勃、精神富裕的人,才会让整个社会充满能量”,傅素芬说。

  心理健康堪比身体健康

  讲座中间休息了约有十分钟。在这间隙,平阳实验中学的几名年轻班主任立马围了过来,向傅素芬请教自己班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带队老师林海斌告诉记者,她们当中,其实有很多都考到了心理咨询C证,学校也会定期举办一定的心理培训课程,但在具体处理学生心理的过程中仍旧觉得捉襟见肘。

  “如果学校的老师、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卫生知识储备,能够准确判断学生的心理危机信号,精准地对学生个性化特征进行把握,有些悲剧就不会发生”,傅素芬说。整整一上午,傅素芬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处理、操作等进行了专业的讲解。

  讲座结束后,等围在她身边咨询的老师们都散了,我才探身前来,与她一起走到食堂的圆桌前进行了再次访谈。感觉得出,她有些疲惫,却依旧以前倾的姿势与我畅谈。期间,她的爱人打来过几通电话,看得出来工作之余,她对家庭的牵挂。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一问题,傅素芬忧心忡忡地跟我说,近两年,青少年心理问题低龄化趋势明显,恶性案件开始出现。“心理卫生知识普及的底线,就是要对危机信号有敏感,以避免生命的陨落,而这条路依然漫长和艰难”,傅素芬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省心理卫生协会除了每年依托如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这样的特殊节日举行科普宣传活动外,平日里,到广场、社区摆摊义务咨询、发放心理卫生小册子,开讲座做咨询,这样的科普形式起到了一定效果却囿于场地、经费等问题的掣肘。

  “心理卫生科普工作首先就是要普及整个社会对心理卫生的正确认知。现代人过分注意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就像很多单位都有身体健康体检却没有精神健康体检是一个道理。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看待感冒发烧等疾病一样看待自己的心理健康,我想心理卫生科普的压力就会减轻不少”,傅素芬说。

  危机干预抚平伤疤

  每天面对不同的拥有种种负面情绪的人,作为“倾听者”该如何排解?对这个问题,傅素芬有独特的排解方式。她翻出手机,给我看了几张她年轻时笑靥如花的照片。照片里的她,漂亮、充满朝气,特别是嘴唇上扬时流露出的满满自信。她将照片放大摆在床头的书桌上,心情有些沮丧时看一眼,给自己鼓气加油。

  “很多人都说,心理咨询师有读心术,其实并不然,而是他们拥有科学的方法”,而这种科学的方式在危机干预中,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省,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组建的“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已经成为服务社会的一大特色,也是普及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最直接的方式。而令傅素芬触动最深的,也是在一次次危机干预中遇到的人与事,以及在灾难发生后社会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逐渐重视与认可。

  时间退回到2004年,“云娜”台风对浙江沿海造成严重破坏。当时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主动向省科协请缨,要求带队前往灾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随后,傅素芬跟随赵国秋前往苍南马站镇,到现场看到的场景她至今清晰记得,水电全部瘫痪,满目疮痍,许多人家都遭了难。

  在灾难现场,傅素芬遇到了一位小儿子遇难的父亲,这位父亲时常嘻嘻哈哈傻笑,别人问他受伤的头部怎么了,他就说“不知道啊,是不是被人打了”,他选择忘记自己儿子的死亡。这种被称为“创伤后心理应急综合症”的行为在亲历灾难现场的人群中十分普遍。傅素芬在与危机干预小组商量后,通过哀伤干预、谈话、辅导等科学方式让这位父亲开始面对悲痛,走出内心的迷途。“危机干预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心理功能,最起码与灾难前的心理功能持平。”傅素芬说。

  在省心理卫生协会工作26年,傅素芬他们是没有酬劳的,“服务”“科普”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傅素芬告诉记者,在去年,协会专门成立了科普讲师团,目前协会正在与省科技馆合作通过科技馆的平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在结束采访时,傅素芬专门向我推荐了他们的微信公众号“心理科学+”,她说协会也正在通过微课堂形式科普心理卫生健康知识。

  “打开心灵的一扇窗,阳光便会照进来”,她说。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视点 00018 拂去心灵的尘埃 2016-07-29 1801189 2 2016年07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