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

让人才新政
真正落地生根

  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制定出台“人才新政”,可谓是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人才新政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新政聚焦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的目标,以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为遵循,酝酿充分,谋划超前,条理清晰,指明了改革方向;阐述了“改什么、怎么改”的路径,新政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导向,以“四个机制、一个体制”为突破口,抓住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既准确回应了人才普遍关心的问题,又扭住了改革的“牛鼻子”;明确了“怎么抓、怎么推”的举措,新政体现了分类施策、实事求是原则,对症下药,施策精准,提出的25条举措务实管用,操作性强。

  “人才新政”下发后,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谋划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专题工作。我们将从4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筑牢党管人才的“共建”格局。既注重唤醒各级各部门重才爱才的理念意识,又注重构建人才工作“一盘棋”的实践机制,努力形成全体发力、协同推进之势。

  党管人才牵好头。牵头抓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宏观上做加法,在微观上做减法,做好宏观谋划和顶层设计,统筹抓好政策落实、工程推进和活动组织。

  压实责任齐步走。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单位人才工作的职能定位,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的布局,形成各类人才、各支队伍协调发展的工作体系。

  聚拢资源合力推。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合力。

  拓宽人才集聚的“共融”路径。坚持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完善市场化、产业化引才育才的路径和方式,让人才链全面融入产业链、创新链。

  构建更具竞争的人才集聚机制。瞄准我市五大千亿产业需求,树立柔性引才理念,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引才育才政策,提高政策含金量和吸引力。

  健全更为紧密的校地合作模式。瞄准中西部、东北等地区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学习借鉴兄弟市的校地合作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引进产业所需的科研平台,完善“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引才育才模式。

  打造更为精准的海外引才网络。着眼金华籍海外人才资源的数量、分布和需求,优化布局引才工作网,抓住核心人才和团队,完善“互联金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微信群和人才库,构建“一网、一群、一库”的常态化引才网络。

  健全人才服务的“共享”体系。牢固树立“店小二”理念,发挥政策杠杆作用,扩大服务供给,促进服务要素、服务资源更多流向人才、惠及人才,让人才共享服务。

  探索人才多元投入机制,发挥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15亿元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以及风投、创投等风险投资参与人才投入。

  创新人才金融支持机制,做优做强金华人才银行金融服务,以人才为信用支撑,探索“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等业务,撬动更多社会金融资本支持人才创业创新发展。

  完善人才生活保障机制,着眼人才8小时之外的生活保障和精神需求,提质升级人才服务“金卡”,在医疗保健、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成立“千人计划”联谊会,探索与浙师大合力共建人才沟通交流实体化平台,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营造高层次人才“精神家园”。

  围绕人才发展的“共赢”目标。力争通过改革,既能让人才合理合法获得创新受益,又能体现政治上、荣誉上的价值。

  加大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深化“草根人才”评价、直评五大千亿产业工程师等办法,健全以业绩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环境。

  着力破除束缚科研成果转化的体制,落实人才新政有关绩效工资、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人才流动等改革举措,打通科研人员横向和纵向流动的“堵点”,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注重加强人才荣誉激励,结合市、县、乡党委换届,大力推荐各领域优秀人才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加大人才工作成效和经验的宣传力度,让各类人才体会到自豪感、成就感、光荣感。

  【作者为金华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市委人才办主任】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5 让人才新政
真正落地生根
2016-07-28 1801425 2 2016年07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