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暑期档遭遇“寒流”
没有爆款产品,五年来票房首度下跌
记者 董小易
本报杭州7月27日讯 (记者 董小易) 今年暑期的电影市场,未能像天气一样火热。相比去年,今年暑期档可以说遭遇“寒流”,颇为疲软。艺恩电影智库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7月全国票房总量为38亿元,与去年7月总票房55亿相比差距明显。从接下去上映的片单中看,剩下的几天已无扭转颓势的希望,7月成为5年来首度票房下跌的暑期档,已成定局。
实际上,从影片数量上看,今年的暑期档并不逊于往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暑期档共有90余部电影上映,仅7月就有40多部电影亮相。平均每周都有超过10部电影同档期“厮杀”。
今年暑期档的几部“领头羊”票房表现尚可,但缺乏10亿元现象级大片。截至目前,《寒战2》票房为6.5亿元,《大鱼海棠》5.4亿元,《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3.3亿元,《绝地逃亡》5.3亿元。相比去年不少影片的“低开高走”,今年许多影片“栽”在了口碑上,呈现高开低走之势:《大鱼海棠》5天狂揽3亿元票房,却后继乏力;《致青春》豆瓣评分仅为4.0分;此前被业内人士颇为看好的文章导演处女秀《陆垚知马俐》豆瓣评分5.4分,票房仅1.8亿元。
实际上,暑期档也有口碑不错的电影,目前豆瓣评分过7的片子,有《路边野餐》《惊天大逆转》《寒战2》《哆啦A梦》和《巴霍巴利王:开端》。但受限于题材、市场营销等多种因素,到7月27日,获得不少文艺界人士力荐的浙产文艺片《路边野餐》仅有604万元票房,中韩合拍片《惊天大逆转》仅7652万元,《哆啦A梦》7413万元……
浙江时代院线市场部经理王樟顺认为,今年暑期档遇冷是因为缺少能带动大盘的“主力”,没有爆款产品:“今年缺少像去年暑期《捉妖记》(票房24亿元)、《煎饼侠》(11.6亿元)、《大圣归来》(9.5亿元)等10亿量级、能引爆市场的影片,热潮起不来。”此外,暑期上映的进口大片大多是二三线及以下体量的影片,仅做市场调剂之用,同样不能带动市场。因此,尽管有不少成色不错的片子上映,但票房依然并不理想。
从今年四五月开始,国内影市便一路低迷,业内人士纷纷期待“强片”带动大盘,但“强片”为何迟迟不出现?“今年以来,终端市场的盘子大了、银幕基数大了,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单位时间内所消耗影片越来越多。同时4月以来,在高质量影片的市场供应上出现短期断档,这样的市场表现也实属正常。目前看,瞄准国庆档、贺岁档的影片已经不少。”王樟顺说。
金逸影城市场部经理姜喆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市场浮躁”。“票房低迷主要还是因为国产电影的质量并没有太多提高,今年7月的片子质量大不如去年。很多人都想着赚快钱,许多作品创作周期短,太浮躁,没有用心创作、打磨。”
发行方、第三方电商售票平台票价补贴的减少,也间接对票房造成了一定影响。经历过2015年的烧钱大战,各大在线售票平台逐渐收紧票补范围和预算,转而进入电影发行和制作。今年,9.9元一张的电影票明显减少,低价刺激的范围、程度都减小了,因此,边缘观影人群走进影院的可能性就小了,观影的厚度就薄了。
实际上,选不选在暑期档上映,对影片来说是一场博弈,这个档期虽然观众多,但由于片子多,排片也都被压缩。因此,一些热门影片选择逃离暑期档。比如韩庚、唐嫣、吴京主演的《大话西游3》,由8月19日改档9月15日中秋档;由尔冬升导演,林更新、何润东主演的武侠大片《三少爷的剑》也从暑假改为贺岁档。
不过,抛开唯票房论,仅从电影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暑期档,还是能看到一些令人振奋的点。国产动画片《大鱼海棠》、文艺片《路边野餐》《天亮之前》纷纷亮相,得到了市场的极大关注。王樟顺肯定了《大鱼海棠》:“虽然口碑两极分化,但至少画面唯美,潜心多年制作一部动画电影的举动值得称赞。个人认为,如果内容、剧情上多做打磨,会是一个比较有前途的影片类型。”
票房只是衡量影市的一个指标,而电影工业化的重要标志,还是类型电影的成熟。从目前中国电影产业来看,类型片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但许多类型片也走入了同质化、缺乏创意的瓶颈。比如在去年卖座的青春片,今年就创意枯竭,难以激发观影需求。今年,暑期档还缺乏能体现工业发展水平、高新技术成果的“高概念”电影来提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