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浙某部“硬骨头六连”——
永不褪色,军魂在心中
本报记者 何苏鸣 通讯员 王鹏程 叶何伟
7月21日,入伏第5天。
上午11时,驻浙某部的训练场上,“硬骨头六连”留守小分队的6名队员正在进行班战术训练。统一身着迷彩作训服、头戴钢盔、脚蹬作战靴、身背步枪、水壶和挎包,同是被晒得黝黑的脸上,汗珠一串串往下落,可要认出去年刚入伍的新兵苏江钦依旧不难——他的右手和其他5名队员不一样,是微微弯曲的。
如果不是3个月前训练时的意外受伤,此刻,他应该和连队大部队一起,在百里之外的濒海驻训场,感受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海训。“因为骨折,他的手臂至今不能完全伸直,但还是每天坚持出操,不能练手臂,就多练下肢,他说不能落后战友们太多。”训练场上,副政治教导员邱文广告诉记者,“硬骨头六连”是全军唯一一支两次被最高统帅部授予荣誉称号的英雄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8次、集体二等功22次。“每逢急难险重任务,六连总是冲在最前,挑最重的活,啃最硬的骨头。这句话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硬六连’的兵,成了六连的魂。”
训练开始了,短停射击、卧倒、反身卧倒以及滚进,这些都是战术训练最基本的动作。“向前跃进,左脚伸出,脚尖勾起,右腿屈膝,利用身体惯性前行,停住后迅速出枪瞄准。”入伍6年的士官班长林康介绍着短停射击的动作要领,这些动作,都是远在海训场的战友们每天要练的,因为工作安排、伤病等原因留下来的队员,同样做得很认真。
“不管在哪里,都应该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随时为国出征。”中午时分,记者在营房再次见到6名队员,上等兵海浩这样告诉记者。去年,作为“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英模部队”一员,他在“9·3”阅兵仪式中接受检阅,和他分享这份荣光的,还有他的亲兄弟,同在六连的上等兵海义。
在北京集训时,海义因为伤病原因先后4次被调整出正式受阅方队,海浩在正常训练时间之外,不断拉着弟弟“开小灶”,好几次都是清晨4时不到,已经全副武装站在了训练场,“当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作为‘硬骨头六连’的兵,不求给连队争荣誉,但绝不能给连队拖后腿。”最终,兄弟俩一起走过了天安门。
普通战士能当业务骨干、一般士官胜任班长岗位、班长能接替排长指挥、干部具备上一级任职能力。这是一名首长视察六连时的赞许,也是六连战斗力的生动写照。每一位加入“硬骨头六连”的兵,都以能有这样的服役经历为荣,也都自我加压,努力让自己成为最出色的那一个。
林班长接着说起这样一个故事:今年3月,连队举行基础体能大考核,大学生上等兵李康厚在单杠器械2练习前向他定下目标,“连队纪录是107个,我今天一定完成110个!”
正是倒春寒的天气,刚做过70个,李康厚的双手就已经被单杠摩擦得鲜血直流。不少战友劝他停下,他却咬牙坚持到了109个,终因体力不支,从器械上掉下来。“大家都祝贺他,拼出了新的连队纪录,可他却愧疚地和我说,班长,答应你的事没做到,我不是个合格的六连兵。”握着那双血肉模糊的手,林康说他第一次在训练场上流了泪。
“脱离”大部队近3个月,战士们依然十分关心百里之外濒海驻训场的海训情况。
“今年没赶上,明年我一定要去。”最年轻的苏江钦,“不小心”说了句实话,也道出了在场每一个“硬骨头六连”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