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城镇”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城市化快速发展,其中小城镇的作用功不可没。小城镇作为浙江农村工业化的主要载体,逐渐成为城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聚地,成为连接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和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城镇”

傅 歆

  纵观浙江城市化发展进程,基本是从农村城镇化起步,经历了自发初始和规模扩大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转型升级加速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总结、借鉴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城市化发展路径上,要坚持城乡统筹,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为我省今后一个阶段新型城市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小城镇作为城乡统筹的战略节点,其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由此及彼、从“美丽乡村”到“美丽城镇”,而是两轮驱动、并驾齐驱、协调发展,在统筹“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建设中,整体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目前,我省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小城镇缺乏基础产业支撑;城市化管理水平低,小城镇建设缺少系统规划;城市体系建设不完善,城市化政策仍聚焦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窄,有限资源无法形成集聚效应;小城镇人口规模偏小,人口集聚功能不强。但是,我们也看到,作为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的27个镇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将有益于浙江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塑造城市个性,建立小城镇发展长期性与连续性的政府规划。城市化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遵循本地发展规律和发展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增强规划的统筹性,提高规划覆盖率,重视特色规划编制,增强规划的协调性、连续性。

  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小城镇发展动力。产业支撑是新型城市化的内在要求,工业经济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强大动力和后劲。要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建设产业群,形成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格局。

  培育城市文化元素,打造小城镇文化精神。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加大文化元素的植入,发展特色群众文化,彰显城市的个性、魅力及亲和力,不断强化城市精神凝聚力,注重以人文力量促进农民市民化。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推进小城镇治理法治化。以“数字化”服务为平台,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深化网格管理体系。尤其是运用公开民主的治理方式,实行财政预决算的公开透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进一步健全政府治理体系,顺应民众的要求。

  发挥企业、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力小城镇建设。创新融资方式,鼓励并规范民资造城,调动当地企业的积极性;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实在在让农民享受城市化的优惠,使他们主动参与城市化过程;加强并创新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不仅实行“一体化”民生服务、“套餐化”社会保险、“激励化”优先落户、“畅通化”民意诉求,享受与本地人同等待遇,更重要的是从文化上进行融合,发挥外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美丽城镇”之所以具有最美形象,是在建设规模上,具有完备便捷的内外路网、水电通讯和网络体系等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城市服务体系,良好的投资环境、社会治安、道德风气以及与大中城市同步的信息、生活和消费理念;在人文风情上,既能够充分尊重各城镇不同的发展特色和发展空间,突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彰显不同的城市个性,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又能够分享现代文明进步的成果;在集聚能力上,包括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不仅能够从大中城市反向吸附高端人才,吸引信息、教育、通讯、科研等新兴产业入驻,为小城镇提供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同时又能够以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当地居民和失地农民安心留居、外来农民工真正落户成为新市民。

  【作者单位: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5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城镇” 2016-07-27 浙江日报2016-07-2700011;1797479 2 2016年07月27日 星期三